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指出,今年中國發展仍面臨不少風險挑戰,但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我們要堅定信心,攻堅克難,鞏固恢複性增長基礎,努力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政府工作報告對于今年國内生産總值的預期目标,定在“增長6%以上”;對于宏觀政策,要求“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促進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對房地産市場,要求“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對拉動經濟的内需,要求“堅持擴大内需這個戰略基點,充分挖掘國内市場潛力”。
圍繞這些經濟熱點,第一财經采訪我院多位專家,分享他們的看法。本系列将分别介紹各位教授的觀點。
注重需求側管理全面擴大消費需要政策組合拳
第一财經: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堅持擴大内需這個戰略基點,充分挖掘國内市場潛力。“十四五”規劃也提出,把實施擴大内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如何看待這一觀點?
李紀珍:上世紀末,中國從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消費領域發生很多重要變化,消費對經濟的影響凸顯。如今,中國經濟已經進入“新常态”,消費需求開始發生結構性變化和升級。2003年以來,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逐年上升,到2012年,首次超過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并于2018年達到76.2%的峰值。2019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回落,降至57.8%,為2014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到2020年,全年消費對GDP增長貢獻率為54.4%。即使排除疫情影響,近期中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難以達到2018年的高峰,這既有市場供給的結構升級速度尚無法滿足消費的變化,同時也與需求側管理有關。因此,要保障2021年經濟增速6%的水平,必須在供給側改革的主線上,注重需求側管理,提升消費占GDP的比重。
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出了,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需求側管理的核心是引導和創造新消費。當前,總體上,中國居民的基本消費需求已經得到滿足,處于升級換代的階段,消費重心從産品轉向服務和體驗,特别是文化娛樂、體育休閑、醫療大健康、教育等服務行業。近年來興起的新消費是由數字技術等新技術、線上線下融合等新商業模式以及基于社交網絡和新媒介的新消費關系所驅動的,具有“增量”消費和“升級”消費的特點。
這也啟發決策層需要進一步依托數據要素去引導和創造新消費。比如,盡管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标任務,但國内區域廣闊,收入水平差異巨大。從消費上,就表現出非常明顯的和地域相結合的分層消費的特點。地域性的消費特點,既包含收入的差異,也包含了消費文化的差異。面對不同收入和需求層次的國民,必須采取針對性的需求側政策,結合供給側改革,推出政策組合拳。
同時,全面擴大消費需要打出政策組合拳。有利于居民消費的政策,包括且不限于:1、在大力推進數據要素發展的同時,推動産業數字化轉型的快速發展,通過新技術、新商業模式、新平台或新生态來刺激需求側,提升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2、創造就業機會,注重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通過新、老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老舊城區改造和鄉村振興,在提升收入水平的同時改變消費文化,促進消費的結構性升級。3、堅持大規模、長期化發放數字消費券,通過消費刺激的乘數效應實現更多的需求側拉動,數據要素成為拉動特定群體更多消費支出的真正生産力。
内容來源:第一财經
編輯:張曉雪
審核:衛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