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擘畫中國發展新藍圖(思想縱橫)
文/白重恩 《人民日報》
2020年12月09日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标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科學擘畫中國未來5年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藍圖,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進軍的綱領性文件。
《建議》對我國發展環境變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進行了客觀分析,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從國際看,當今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同時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确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從國内看,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長期向好,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勁,社會大局穩定,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同時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創新能力不适應高質量發展要求,在一些領域仍存在短闆弱項。在即将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之際,尤須以辯證思維看待新發展階段的新機遇新挑戰,看到危中有機、危可轉機,克服了危就是機,既增強機遇意識,又增強風險意識,準确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于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
《建議》開宗明義,指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并提出了2035年遠景目标。綜合考慮國際國内形勢和2035年遠景目标,當前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是加快構建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内需。未來,消費仍有強勁增長潛力。《建議》提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促進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等。這些措施有利于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農業轉移人口提供更高質量的就業機會,促進居民消費;有利于擴大國内需求,促進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态平衡。構建新發展格局,要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同時統籌發展和安全,妥善應對風險與挑戰。暢通國内大循環,将為其他國家提供更多市場機會,成為吸引國際商品和要素資源的巨大引力場。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則有利于進一步提升國内循環效率。
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具有核心地位。隻有持續高效創新,才能提升綜合國力,更好地保障安全、推動高質量發展。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加快發展現代産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最大程度發揮創新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作用。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完善推動創新發展、加快發展現代産業體系的制度保障。通過改革調動各方積極性,不斷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優化營商環境,才能持續推動創新和經濟體系優化升級。《建議》在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快發展現代産業體系和全面深化改革等方面作出了全面部署。隻要把《建議》精神落到實處,就能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譜寫“兩大奇迹”新篇章。
新聞來源:原文發表于《人民日報》(2020年12月09日 第07版)
編輯:張曉雪
審核:衛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