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
  • 經管郵箱
  • 教職工内網
  • 用戶登錄
  • EN

畢業季|張沖:博士六年,苦卻不悔

2020-07-06
閱讀:

張沖,管理科學與工程系,經博14。2017年暑假赴香港科技大學交流訪問兩個月,2018年赴美國杜克大學富卡商學院交流訪問一年。畢業後将前往荷蘭Tilburg University擔任助理教授。

微信圖片_20200709095347_meitu_1.jpg

張沖

時光荏苒,六年的博士生活回首如夢。于我而言,在清華求學的這六年是一段不可替代的經曆,在這裡,我投身學術,體味讀博的苦與樂,一路走來,我收獲了成長,也經曆了蛻變。

——張沖

苦,卻不悔

讀博士痛苦嗎?我雖然沒有完全的統計,但身邊絕大多數的博士同學都或多或少會覺得痛苦,那這大概就說明讀博苦是一個真理了。為什麼“痛苦”?我的體會主要有兩點。

一是因為讀博一個不斷自我否定又需要努力尋求自我肯定的過程。讀博的時候你已經接觸到了知識的邊界,在這種邊界裡,太容易覺得自己做的東西不值一提了。讀博前,你隻要學習别人已經做好的理論知識就好,在你沒有深入的理解一個領域前,你會覺得什麼東西都是那麼美,這也是初入博士生涯的我,滿懷期待、滿懷壯志,想要做有價值的對這個世界有意義的研究,但當我的研究深入了一些之後,我發現重大的問題以我的水平解決不了,但小的問題看起來有沒有那麼有價值,這種尴尬讓我開始自我否定,很多時候我就會想,厲害的人這麼多,我為什麼還要做學術,我這是何苦。後來有一次跟我的外導孫彭老師聊天,他說剛開始的時候他也會覺得苦,當時的我很驚訝,因為我很難想象這麼一個大牛級的學者居然也曾經會覺得做研究苦,所以就問他您真的也曾覺得苦?他說當然會呀,剛開始做研究的時候不會覺得那麼有趣,但現在會覺得越來越有趣。然後我明白這其實是一個必經的過程,在知識的邊界想做出真正美妙、傑出的研究太難了,或者說在知識邊界本身就是件特别痛苦的事情,因為在研究的最初階段,自身眼界和思維的限制都不足以讓我做出真正好的研究。然後,我逐漸學會了放輕松,在心情比較低落的時候會跟自己說:我做的研究,也還是有用的,哪怕貢獻非常微小至少也是有貢獻的。這些自我否定又自我肯定的過程雖然很磨人,但在這些過程中,我養成了勤于思考的習慣,也逐漸掌握了想出解決方案以及評估方法可行性的能力,我認為這一切都很值得。

二是因為讀博士是一個漫長而又缺乏成就感的過程,你取得的每一點點進展,都要耗費很大的力氣,需要長久的閱讀、學習、積累、創新,而不是僅僅靠慣性或者勤奮。有人說這有點像減肥的平台期,所以“潛心”做學術的“潛心”二字非常貼切。我的外導于漫老師曾經跟我說過她的一篇MS論文從開始做到最終接收前前後後折騰了十年,還自嘲地開玩笑說自己應該出本書叫做《MS論持久戰》。所以做研究要沉得住氣,要抛棄功利心,因為做研究不同于學習,努力學好一門課程你能在短期内收獲一個A+,但發表一篇論文尤其是在A+級頂級期刊上發表一篇論文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你可能長久的沒有成就達成,進而缺乏動力,變得焦慮。這種情況無可避免,隻能靠自我調節,所以現在的我至少練就了一身自我調節的本領。

可是我會後悔讀博嗎?我可以很肯定地說并不。我曾經問過我的一個朋友,說如果再給他一次機會,讓他回到剛開始讀博的時候,他願意嗎?他想了想,說看看自己已經完成的論文,還是算了吧,現在挺好。我的回答也是一樣的,讀博的成果看起來可能隻是幾篇論文,這些論文甚至都尚未發表,但我收獲的并不僅僅是這些論文,我還收獲了探索問題的方法,看待世界的角度,對待研究嚴謹的态度,甚至是一些細微的寫作技巧,我更收獲了如何在自我懷疑中尋求自我肯定,如何在缺乏成就感時保持淡然,論文及論文背後的酸甜苦辣才完整地構成了我讀博的全部價值,我認可這些價值并且也因此而成長,所以我并不後悔。

敢想,敢闖

曆經六年,我獲得了成長,也逐漸有了一些拿得出手的經曆與成果。這些經曆與成果為我提供了找工作的利器,讓我在工作市場上有了底氣。我的導師陳劍老師一直鼓勵我要敢想敢闖,因此在去年找工作的時候,我就将求職方向擴展到了海外。從2019年10月開始,我正式進入求職市場,從投簡曆的35所高校,到獲得12所高校的初面,再到收到6所高校的校園訪問邀請,最終我在2020年2月初接了荷蘭蒂爾堡大學的Offer,蒂爾堡大學是一所小而精的學校,綜排雖然不是很驚豔,但經濟管理非常亮眼,因此,總的來說,我對我的Offer還是比較滿意的。

微信圖片_20200709095354_meitu_2.jpg

張沖

回想求職這四個月,感覺是我整個讀博生涯最累的一段時光。我們博士生私底下總戲稱自己是“社恐”群體,因為平常主要搞學術,很少參加社交活動,我自己也是在本科時參加完清華經管博士項目夏令營之後,就幾乎沒有參加過其他面試了。而教職的面試一般至少會持續一整天,會安排跟面試學校的老師、學生面談,吃飯等等,所以準備面試中的溝通交流對我而言就是一個挑戰,此外還要想辦法把自己的研究講得有趣、用直觀易懂的方式展現自己研究的價值,因此,每一次面試結束我都會覺得非常疲憊。求職這幾個月都是自己一個人跑來跑去,有時候也會覺得自己挺可憐的,但最終有了不錯的結果,所以我很感謝也很慶幸當時的自己堅持了下來。

我之所以選擇海外教職,原因有兩點:一是我想看看世界,二是我想讓世界看看我。海外任教一方面能夠讓我拓寬眼界,并獲得更快速的成長,另一方面,可以讓像我這樣的本土博士生更多地被看見被認可。其實在面試的時候我就能明顯感到清華在海外的認可度越來越高了,此外,我的研究關注的是平台運營管理,我發現國内的平台經濟目前在國際上的認可度也非常之高,比較明顯的就是之前的管科頂刊論文多關注ebay、亞馬遜,而現在阿裡巴巴、京東逐漸成為主流,這是中國業界的迅猛發展帶給中國管理學術界的紅利,我希望在未來,通過我們的不斷努力,能讓國内學者憑借自己的研究水平在國際學術界掌握更多的話語權。

未來可期

經過這幾年,我發現我比周圍已經上班多年的同學會保有更多的理想主義與情懷,也更加純粹、缺乏欲望與功利心,我不認為我這種佛系的想法一定是對的,但至少我覺得這樣挺好的。未來的日子可能很苦,但我并不懼怕,因為經過讀博的磨練,我變得更加堅強也更加淡然。目前的我依然在知識的邊界苦苦掙紮,但至少我到達了這個邊界,運氣好的話我甚至可能稍微的、哪怕隻是一小點的拓展這個邊界,我認為這是一種非常奢侈而又難得的體驗。

讀博雖苦,但堅持不懈,終将守得雲開見月明,目前的我已順利畢業,也拿到了不錯的Offer,唯一的遺憾就是這學期由于疫情沒能好好地跟這個園子告别。我非常感謝清華對我六年的培養,我也堅信這六年的經曆與收獲會使我在未來變得更好。我知道未來的路很長,也并不會很好走,但我會繼續努力,因為我堅信未來可期。

供稿:教學辦

編輯:張曉雪

審核:趙燕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