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哲,經65班,經管團委宣傳副書記,“一二·九”合唱副領隊,清華話劇隊隊員。畢業後通過深耕計劃前往清華招辦工作。
張哲
“在表演正式開始之前,幕布沒有升起。演員在幕布後面手拉手圍成一個圈。幕布升起,舞台上亮光一打,隻能看到自己,看不到場上的觀衆,隻是全身心地沉浸在表演的過程中。”
——編者按
話劇隊的“三号先生”
張哲性格外向,享受參加活動和與人溝通的過程。這也是各類文藝、社工活動構成他大學生活主線的原因。他認為,大學生活不僅是學習,也不僅是文藝和社工。事實上,這些内容于他而言構成了一個整體:當他在話劇隊演戲的過程中,他會做師父、做導演,與許多同學結識;這份緣分延伸到了話劇之外,他們分享學習資料和實習崗位,一起約自習、約看戲。
張哲是話劇隊的一員。在話劇隊的四年時光裡,他最難忘的是大二上學期的話劇隊新生專場表演。話劇隊的培養機制是大一進隊後先進行一年半的訓練,大二秋季學期第一次舞台公演。經過一年半的培養期,話劇隊的六字班同學拿到劇本《如夢》,改編自賴聲川的劇本《如夢之夢》。張哲在這部劇中飾演男主角“三号病人”。在賴聲川的原劇中這個角色的扮演者是胡歌,張哲也笑稱拿到劇本時壓力很大。完整表演原劇本需要八個半小時,在改編之後時長仍近四個小時。張哲的劇本台詞量非常大,有着很多長獨白片段和各種串場、換景的變化。為演好這一角色,他這個學期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話劇裡。從晚上十點排練到半夜兩三點,這樣的安排從一開始每周一兩次,到臨近公演時的夜夜皆然。

話劇《如夢》(前排左三)演出合影
到公演時,張哲描述了這樣一個場景:在表演正式開始之前,幕布沒有升起。演員在幕布後面手拉手圍成一個圈,默念最後的叮咛。幕布升起,舞台上亮光一打,隻能看到自己,看不到場上的觀衆,隻是全身心地沉浸在表演的過程中,心中充滿着神聖與莊嚴。他說,在這個時刻你切實地感覺到,自己正在親曆角色的人生,這是個珍貴的過程。在演過兩場《如夢》之後,張哲才覺得自己确實入了戲劇表演的門,可以說是成為了一名會演戲的合格演員。這個劇本的主題是“在尋找别人故事的時候解開了自己的謎”,也帶給了張哲許多關于人生哲學和世界觀的思考。
“一二·九”領隊
機緣巧合之下,張哲成為“一二·九”合唱的副領隊。談到組織“一二·九”合唱的初衷,他說:“‘一二·九’合唱是一件初衷很好、很難得的活動,希望能在盡可能減輕同學負擔的情況下,舉辦一個難忘、有教育意義而且能增強凝聚力的活動。”
組織一百多人合唱是一件非常繁瑣的事情,張哲笑稱“從西瓜到芝麻大的事情都要操好心”。從排練時與各方協調借到容納兩百人的教室,到對接解決每個人各種突發情況的處理,再到選擇既有趣、又不增加負擔的主題教育形式,這些工作是繁雜而辛苦的。張哲笑着講了一件讓他印象格外深刻的事:有一天排練時,必需的電鋼琴的兩個充電器都出現了故障,最後他和另一位組織者金會智一起做了一個簡易的連線裝置,配了一個充電器并修好了鋼琴。這件小事體現了組織者要面對工作的細微和繁複,需要具有應對各種突發狀況的能力。
經管在“一二·九”歌詠比賽中取得了綜合二等獎,對這個成績,張哲表現得有一些遺憾。“綜合二等獎對經管而言,并不是個很好的成績”,他說,“不過對于得獎這個事情,我和大家的想法是很統一的,都認為是盡力而為、水到渠成的事情,更重要的還是八字班的收獲,比如大家更熟悉了,比如一些沒有接觸過文藝活動的同學有了一次難忘的體驗”。雖然遺憾,但這樣一個集體經曆對八字班全體、對張哲個人而言都是十分難得的。在組織“一二·九”活動的過程中,張哲結識了很多八字班的學弟學妹,最後也和其中的許多人成為朋友,這些人與人之間的閃光點對他而言彌足珍貴。

“一二•九”合唱現場
“深耕”收獲自我
談到當初為何選擇深耕計劃,張哲突然變得嚴肅起來,“我覺得這非常重要,是每位同學都會面臨的生涯規劃和職業道路選擇問題”。
“最遺憾的事情是,進入經管時還沒有想好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麼”,張哲略帶戲谑地說。和很多同學類似,在進入大學以前,張哲所能了解的,接觸到的社會非常局限,對于自我興趣和人生目标還缺乏真正的探索。回憶起初入經管的小規劃,“當然是從事金融行業”,可後來通過貝恩公司和字節跳動的兩段實習經曆,他發現,金融行業可能并不适合自己,它不能帶給自己完成一項事業的價值感和社會認同感。在公共部門的幾次實習後,張哲很明确的知道,這不是他想要的。
在大三時,張哲申請了深耕計劃,回憶起當初的面試,和面試官的交流十分順暢。“因為自己是真正有意向去公共部門發展,所以也付出了很多時間精力去了解和學習”。“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很多大學同學,特别是我們這些習慣了‘成功’‘最好’的同學,在規劃未來時更傾向于做成本收益的分析,這樣做非常理性,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未來的發展,但獨獨忽略了自我,壓抑住内心最真實的想法;事實上,我認為自己内心的想法才是真正的需求曲線”,張哲這樣說道。同時,他鼓勵大家多去結識不同的人,了解不同的領域,找到适合自己的,在收益與自我之間做出更好的權衡,讓生活讓未來變得更加有質感。
規劃和寄語
談到自己的規劃,“因為疫情,今年畢業情況比較特殊,努力寫好畢業論文,順利畢業是目前最要緊的”,張哲說道。研究生階段,張哲更多地希望利用好在基層部門的機會,仔細規劃時間,好好鍛煉自己,掌握基本技能,而在研究生後兩年在校階段,張哲更傾向于做一些社會治理方面的科研工作。對于未來的選擇,學術或者公共部門入職,“具體的方向,還是要通過以後更深入地接觸才能知道”,面對未來,面對自己的選擇,張哲總是保持着發自内心的樂觀與期待。
張哲
即将畢業,對于仍在本科階段的學弟學妹們,張哲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不管自己的未來規劃是什麼,是否從事本專業相關的工作或者學術,都要充分利用好大學這個平台,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高中時大家都在同一條跑道上競争,誰最快誰就是第一名,而從大學開始,競争不再同質化,每個人的跑道都是不一樣的,最終是通往自我的人生目标。謀定而後動,先找準跑道,而後發力,是每位同學自我實現的開始。
供稿:清華經管學院團委
采訪/撰稿:經管團委記者團李競妍、楊銳
編輯:張曉雪
審核:趙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