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2日下午,清華經管學院2022年春季學期本科生“院長下午茶”活動舉行。本次活動由學院學生會主辦,院長白重恩教授,副院長何平教授、薛健教授,院長助理張晨教授,教學辦學術主任朱玉傑教授,金融系本科學術協調人沈濤教授,教學辦主任張磊,職業發展中心主任顧英傑,學生工作組組長郭朝晖與30餘位本科同學進行了深入交流,解答了同學們關于課程設計、實習就業、國際交換等方面的困惑。

“院長下午茶”活動合影
學術導向的國際交換
來自八字班的同學根據自身交換經曆提出學院應适當拓展一些交換項目。對此白院長作出了回應。他指出,經管學院包括經濟學科和管理學科,而在國外經濟系與商學院往往是分開的,大家出去交換的院校絕大部分是在管理學院或者商學院。相比而言,我們與海外經濟系的交換安排較為困難,因為全球的企業對中國市場的興趣比較大,所以還是商學院對中國的興趣較強,而這種交換是雙方需求的匹配,所以對我們有志于從事經濟學學術發展的同學,交換的機會相對有限。白院長表示,目前現存的交換項目中,UC Berkeley的交換項目是有比較強的學術導向,而2021年和芝加哥大學Booth商學院的合作項目也是最新拓展和嘗試,去年已有4名大三、大四的同學前往芝加哥擔任全職研究助理(RA),之後學院會盡量擴展一些更加學術導向的交換項目,豐富同學們的發展選擇。
課程設計
有同學提出,許多課程之間的知識點銜接不是很順暢,會出現重複或缺位的情況。白院長指出,為了發揮教師的創造性,通常教師獨自設計課程,老師之間相互的溝通和交流不夠多。最近學院在組織授課内容相關的老師定期進行溝通,避免前後課程在授課内容上有不必要的重複,也做好前後銜接,“經濟學原理”等同一門課程的不同課堂之間也加強了協調。何平老師、薛健老師認為,教學辦要繼續在鼓勵教師自由發揮和打造連貫教學秩序之間取得平衡,會讨論出台一些規定去系統地推進制度建設,做好課程銜接。
學術資源的整合獲取
零字班的同學提出,學院的學術培養體系雖有很多資源,但比較分散,希望可以在本科生的學術發展資源方面進行整合。白院長指出,同學們在本科低年級階段,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學術興趣,最後從事學術道路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興趣有多麼強烈。白老師回顧道,我們本科培養方案中有“X-Project”特色項目,其中就有學術研究的方向,同學們可以在其中充分探索。同時,白院長囑咐同學們除了期待學院整合資源,也要自己學會努力獲取資源,清華的資源很多,要珍惜每一個機會,不因為過多的資源而喪失了主觀能動性,在學術生涯中學會尋找資源也是重要的技能。白院長建議大家,如果對某一問題有研究興趣,可以主動去聯系相關領域的老師,向老師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者表達與老師一同從事研究的願望,相信老師們都會提供足夠的指導和幫助。獲取資源需要主動性,這也是研究生階段或者就業領域的一個很必要的素質。
張晨老師建議大家在全面發展的同時也要學會把握機會、學會取舍,有的時候“舍”比“取”更加難得。找準一個方向認真努力,這跟“卷”有很大的區别,如果每個人都追求全面發展壓力會很大,但是如果做一個跟别人不同的選擇,應該會輕松一些。若是有一個很明确的方向,認為這個方向是值得做的,是對社會有益的,在這個方向上就應該去認認真真地做。
關于實習與職業規劃
有同學提到最近在考慮實習的問題,何平老師告訴同學們,在學院金融碩士項目的面試中,老師們不看學期中的實習,學期中實習會給老師們帶來負面印象,而暑期實習的權重會高一點。在座其他老師也表示不鼓勵學生在學習期間實習。白院長說,同學們在學校裡多上一些好課,可能比做實習的收獲更大。他提到,曾經有一位全球知名商學院的院長說過:“我們不看學生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我們要看他的第六份工作。”有些同學把第一份工作弄得很好,但代價是失去了未來的長遠發展空間,到第六份工作時會發現自己失去了長期的競争力。所以現在不鼓勵同學們過度透支自己,很多時候面試官會看中你是不是選了一些“硬課”,是不是簡曆上有特色,顯示出自己獨特的思考。老師們還提到,企業可能更看重的是面試者在實習中到底是做了什麼,而不是實習的時間長短。顧英傑老師建議,同學們參加實習的時候要多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多去接觸一些項目,多向前輩請教,多觀察别人每天都是怎樣做事的。郭朝晖老師建議,多花些時間參與行業宣講活動,了解行業和企業,在求職中要做一個“有心人”,通過各種途徑更好地向對方展示自己的特點。
在讨論中,白院長注意到,當前科技和經濟快速變化、日新月異,而有些同學往往隻關心如何去确定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對此,白院長指出,同學們不能滿足于掌握傳統的經濟學、管理學這些課程,還要對未來技術的發展趨勢有與時俱進的了解,能夠把我們的學科優勢應用到真正為社會創造價值的地方,這種創造價值是廣義的,包括産生新的學術思想。
關于學科發展和核心競争力
座談中,有同學向白院長提問,在當今社會發展趨勢下,經濟管理學科的核心競争力是什麼。白院長指出,在當前經濟發展的階段下,大家有時會覺得經濟管理、經管學院的競争力在淡化,為什麼會這樣呢?他打了一個比喻。經濟發展和生産産品很像,生産最終産品,需要把很多不同的中間品零件組合起來,成為一個好的機器,才能進行生産。對于經濟管理學科來講,框架設計、拼裝零件是我們的優勢,而提供零件不是我們的功能。在改革開放的初期,我們國家的經濟制度需要從計劃經濟轉軌為市場經濟,那時經濟管理學科可以提供“拼裝零件”的方法,所以很重要。而最近一段時間,經濟體制的框架設計趨于完善,我們能做的貢獻邊際上在降低,而又遇到了另一個突出的問題——卡脖子難題。白院長又打了一個比方,本來有一個螺絲和螺帽兩個零件,需要我們把它們有效組合起來。現在螺帽的技術掌握在别人手裡,他把螺帽的供給掐斷了,生産就面臨窘境。所以在當今面臨的大環境下,某一些關鍵技術就變得特别重要,這種關鍵技術的缺失讓再好的制度設計也不管用,直接讓系統的整體價值變成0。所以,目前解決卡脖子問題是首要問題,國家的經濟安全非常重要。不過,在把這些關鍵零件拿來以後,怎樣把它們更好地組織起來、産生更大的價值,這又是我們的強項和使命了。經濟管理學科可以使得資源配置的效率變得更高,然後為社會創造整體價值,這些價值又會反哺我們補短闆所需要的經濟基礎。
白院長最後囑咐大家,要有洞悉發展規律的眼界,要對我們的學科價值擁有信心,經濟管理學科的核心競争力時刻存在。另外,我們在學科自信的同時,更要思考如何适應時代發展、技術發展的需要,保持我們學科的韌性和生命力。
供稿:學生工作組
編輯:張曉雪
審核:衛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