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士畢業生陳大鵬(經博2014)
尊敬的各位來賓、老師們、同學們,大家好:
我是金融系博士畢業生陳大鵬。本科4年,博士5年,我過去人生的1/3是在清華園度過的。在座的每位同學都是寒窗苦讀多年,終于迎來畢業。我時常想,我們求學的目的是什麼。學習知識、鍛煉才幹、發現自我、追求夢想,我覺得這一切的本質是積累和升級我們的人力資本。從學術角度,人力資本是人本身所擁有的知識、能力、習慣和品格的總和。今天我想圍繞“人力資本”這個概念,從三對關鍵詞出發,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讀博的體會。
第一對關鍵詞是“通用”和“專用”。經管學院緻力于推進通識教育,本質上就是促進學生通用型人力資本的積累。我剛來經管讀本科時,發現需要必修生物學、物理學、心理學等課程,一度認為它們“無用”,但如今越來越認可“無用知識的有用性”。而專用型人力資本的積累則要求我們明确自己想要什麼。我曾跟經濟學諾獎得主James Mirrlees教授請教職業發展的問題,他告訴我,要不斷挑戰和嘗試,找到一個自己特别感興趣、一想就興奮的領域,然後全力以赴。而讀博正是從了解到精通、從通識到專家、從喜歡到熱愛的過程。
第二對關鍵詞是“折舊”和“升級”。物質資本有折舊,需要不斷更新升級,人力資本也是如此。作為從事經濟學研究的年輕學者,不能拘泥于課本上、課堂上學到的東西,要敢于走出學術象牙塔、認識現實經濟問題的複雜性。我的導師李稻葵教授一直教育我們,要做接地氣的研究,立足中國實踐,講好中國故事,總結中國理論。在這方面,學校和學院為我們提供了廣闊的平台。除了各種短期調研項目,我們每位博士生都需要參加為期6周的社會實踐,項目遍及世界各地。我當時赴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十二師挂職發改委主任助理,赴10多個團場和企業調研精準扶貧工作,每天都有新想法、處處都有新發現,日記記滿了整個筆記本。
第三對關鍵詞是“短期”和“長期”。“萬丈高樓平地起”,人力資本的積累并非立竿見影,而需沉潛努力。寫一篇論文,從有想法,到形成構思,到推算模型、整理數據、實證檢驗,到投稿,到根據審稿意見修改,直到文章發表,才算實現了“從零到一”的突破。這個過程中焦慮伴随始終。我有篇文章審稿近兩年也未能通過,特别懊惱,正好聽到一位大牛教授的講座,開頭第一句是:“我第一次講這篇論文是在15年前,到現在還沒發表出來。”可見,學術研究需要抱樸守拙、耐心奮鬥。更重要的是,從長期看,人力資本的最終評判标準是社會價值。我們不能忘記朱镕基老院長“你們每人搞好一個企業,中國經濟就有希望”的殷切囑托,不能忘記陳岱孫老先生“一輩子隻做一件事,就是教書”的高風亮節,也不能忘記趙家和教授将畢生積蓄捐資助學的無私大愛。
同學們,我們處于一個突飛猛進的時代。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也面臨新的挑戰。高鐵等基礎設施還有建設空間,關鍵技術還不時被外國人“卡脖子”,還有8億人沒有達到中等收入水平。改變這些,除了物質性資本的投資,人力資本的投資也極為重要。作為新時代新青年,我們要緻力于積累和升級自己的人力資本,成就自我、奉獻社會。感謝清華,感謝經管,感謝老師們,學生們以母校為榮,也滿懷信心,要為母校再添榮光!謝謝老師們、校友們、家長們、同學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