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6日,由北京明遠教育書院、中信出版集團《比較》編輯室和青島偉東雲教育集團聯合主辦的“中國的經濟轉型和教育轉型”主題讀書會在COYARD金融空間舉辦。清華經管學院院長錢穎一教授與著名教育學家、北京師範大學顧明遠教授發表主題演講,并就教育的本質、創新人才的培養、大學之道等話題展開一場精彩的跨界對話。
錢穎一院長首先在演講中介紹了最新著作《大學的改革》一書背後的思考,以及過去十年間他在清華經管學院進行教育改革實踐的心路曆程,并分享了他在經濟學界和教育界兩者間“跨界”的體悟。作為“跨界”的教育改革者和實踐者,錢穎一院長深刻體會到中國的經濟轉型和教育轉型兩者内在密切的邏輯關系,即經濟轉型、創新、人力資本和教育之間的關聯,這種關聯不僅讓他覺得這種跨界很有意義,還揭示出教育之所以如此重要的原因。之後,錢穎一院長用經濟學的思考視角和方式對中國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他認為,中國的教育過度重視知識獲取和知識傳授,導緻學生思考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欠缺,解決這種現象一是要在保持“均值”的基礎上提高知識獲取的效率,二是增加“方差”——人和人的不同,才有可能創新。同時,錢穎一院長還談到大學改革要注重“思行合一”,即不僅要有改革思想,還要有改革行動,這也是《大學的改革》一書的重要特點。他着重介紹了清華經管學院的改革實踐,包括為課程設計創造相對寬松的環境、開設“批判性思維與道德思維”等課程、建立清華x-空間(清華x-lab)等,都是為了改變學生的思維方式,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最後,錢穎一院長表示,教育的功用之一是為了經濟發展,但經濟發展不應該是教育的唯一的功用。育人重于育才,大學教育的首要目的是教育青年成為“有教養的文明人”,而不隻是“有用的機器”。教育的含義應該回歸它的本質,教育最終是為了人,就像經濟發展最終也是為了人。

清華經管學院院長錢穎一教授演講中
顧明遠教授在演講中回憶了中國現代教育過去幾十年的發展曆程。在談到中國教育轉型的問題時,顧明遠教授指出,要重新認識教育的本質。過去,人們總是以工具理性來解釋教育,教育的确離不開政治和經濟,教育要為政治和經濟服務,但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應該是提高人的生命質量和人的生命價值。對個體來講是提高個體的生命質量,包括體魂強壯、科學文化素養的提高、思想品德的提升;對社會來講,提高個體對社會的奉獻,這就要求相應地改變人才培養方式。

著名教育學家、北京師範大學顧明遠教授演講中
在對話環節,錢穎一院長和顧明遠教授針對“學區房熱”、“體育對教育的影響”、“教育培養的短期功利主義”、“如何培養傑出人才”、“創造性人才培養”、“建設雙一流”等話題展開深度讨論。
面對當下短期功利主義盛行,人才培養同質化比較明顯的現狀,錢穎一院長指出,對知識有用性定義時間長度越來越短,以及教師們口頭禅“不考不用看”等因素,導緻學生們的好奇心被扼殺,而好奇心是推動科學發現和企業家創業的根本動力。“多樣性發展路徑往往是我們所缺乏的”,錢穎一院長說,經濟學就是研究選擇和決策,做決策時希望找到最優決策這沒有錯,但決策要基于對世界、對自己和對成長道路的理解,而不要從衆或偏面追求一種發展方式。顧明遠教授同樣認為教師存在短期功利主義的思想,他指出教師們應該拓寬知識面,進一步提高思維能力和品味修養。
談到如何培養創新人才和傑出人才的話題,顧明遠教授以培訓機構綁架學校的現象為例指出,現在學生處于“被學習、被教育”的狀态,這需要改革。教育的本質在某種意義上來講是培養學生的思維,特别是培養學生思維的改變。錢穎一院長也表達了自己對“錢學森之問”的思考,“不是我們的學校培養不出傑出人才,而是我們的學校在增加學生知識的同時,有意無意地減少了創造力必需的其他元素,那就是好奇心和想象力。”營造一個寬松的環境,把想象力和好奇心盡量地保存下來,對培養傑出人才會更有效。大學要為學生,還應當是為學生的一生。

錢穎一院長與顧明遠教授跨界對話

活動現場
最後,錢穎一院長和顧明遠教授就現場觀衆提出的關于“職業規劃”、“超級中學現象”、“經濟發展和教育發展相關性”以及“階層固化導緻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進行了回答。(供稿:溝通辦通訊員:張曉雪責編:劉惠心)
更多閱讀:
《人民日報》刊登清華經管學院院長錢穎一教授與著名教育學家、北京師範大學顧明遠教授對話文章:教育要提高人的生命質量和生命價值
探尋大學改革之路——清華經管學院錢穎一院長新書《大學的改革》出版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