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日,在北京明遠教育書院、中信出版集團《比較》編輯室和青島偉東雲教育集團聯合主辦的“中國的經濟轉型和教育轉型”主題讀書會上,清華經管學院院長錢穎一教授與著名教育學家、北京師範大學顧明遠教授發表主題演講,并就教育的本質、創新人才的培養、大學之道等話題展開一場精彩的跨界對話。2017年4月23日,《光明日報》刊登了文章《比知識更重要的是好奇心與想象力》,展現了錢穎一教授與顧明遠教授對教育改革的深度思考。以下為文章全文。
比知識更重要的是好奇心與想象力
文/靳曉燕 《光明日報》
2017年4月23日
改革開放近40年來,中國教育培養了大批有知識、有技能的人才,對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随着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中國教育如何助力經濟創新?由北京明遠教育書院、中信出版社集團《比較》編輯室和青島偉東雲教育集團聯合主辦的“中國的經濟轉型和教育轉型”主題讀書會日前在COYARD金融空間舉辦。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與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院長錢穎一就教育本質、創新人才培養、大學之道等問題展開了跨界對話。
教育的本質是育人
育人比育才更重要,大學教育的首要目的是教育青年成為“有教養的文明人”,而不隻是“有用的機器”。
顧明遠:我們需要重新認識教育的本質。過去,人們總是以工具理性來解釋教育,教育的确離不開政治和經濟,教育要為政治和經濟服務,但教育更是人的權利。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應該提高人的生命質量和人的生命價值。對個體來講是提高個體的生命質量,包括體魂強壯、科學文化素養的提高、思想品德的提升;對社會來講,是增加個體對社會的貢獻,這就要求我們相應地改變人才培養方式。
今天我們看待教育,還存在功利主義的想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前年發布了一份重要的報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理念轉變?》,特别強調教育要以人文主義為基礎,培養學生尊重生命、尊重人類、尊重和平,能夠為社會持續發展承擔責任。
錢穎一:今天讨論中國的教育問題,着眼點是為了中國明天的經濟,教育的功用之一是為了經濟增長。但是,作為經濟學家我也清醒地認識到,經濟增長絕不應該是教育唯一的功用。育人比育才更重要,大學教育的首要目的是教育青年成為“有教養的文明人”,而不隻是“有用的機器”。教育的含義應該回歸它的本質,教育最終是為了人,就像經濟發展最終也是為了人。
短期功利主義盛行
我們對多樣性認識不足,認為隻有一條路可以走,由一個分數決定。
顧明遠:現在,對有些家長而言,為了将來的生活,甯願犧牲孩子幸福的童年。其實,沒有幸福的童年就沒有幸福的将來。學生需要健全的人格、健全的社會情緒,有開朗的性格能夠和别人溝通,包容别人。不要搞得那麼複雜,自然成長,他以後才能有幸福的将來。
短期功利主義的思想其實不隻是家長有,老師有時候也有。老師培訓時會問我怎麼應付高考,我說我沒辦法告訴你們,但是我可以告訴你們我們應該有什麼教育理念。我希望教師們的知識面最好能夠廣一點。數學老師可不可以看文學,學點英語?語文老師是不是可以看點科普作品?素養提高後,思維就會開闊,就會想出很多辦法來,知識不光光是掌握一些具體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人的思維能力和品位修養。
錢穎一:我們現在對知識的有用性定義越來越短,最好立竿見影。老師們有一句口頭禅:“這個不考不用看。”這句話最大的負面影響就是容易扼殺學生的好奇心。從考試開始,學生主要的學習動力就是為了達到極其近期的目标,不在這個目标之内的,往往都興趣不足。
大家都覺得小孩去北大清華是很好的事。但在我看來,學生在清華這樣的大學,各方面的挑戰和壓力不小,應對不當,也是很悲哀的事。我每次在給大一新生上第一堂課時都會說,期中考試後你們絕對會發現有一半同學的考試成績會落在50%以下。這些學生在進入清華之前,幾乎從來沒有在考試上落在全班50%以下過。
經濟學就是研究選擇和決策。多樣性發展路徑往往是我們的文化傳統所缺乏的。我們對多樣性認識不足,往往認為隻有一條路可以走,由一個分數決定。在你做決策的時候,希望找到最優決策,這沒有錯,但這個決策是基于你對世界的了解,你對自己的了解,對人的成長道路的理解。我覺得,很多這樣的信息其實并不準确也不完全,再加上從衆心理,片面追求一種發展方式确實是一個問題。
教育轉型有一個過程
一定要擺脫培訓機構綁架學校的問題。營造一個寬松的環境,把想象力和好奇心盡量地保存下來。
錢穎一:我們對教育的認識過于局限在知識上,所以影響了創造力的産生。創造力跟知識有關,但還與好奇心和想象力有關。比知識更重要的是思維能力的培養和看問題視角的養成,雖然未必像有些課程那樣能直接幫助學生找實習找工作,但這些都對人的一生非常有幫助。
我對“錢學森之問”有一個簡單的回答:不是我們的學校培養不出傑出人才,而是我們的學校在增加學生知識的同時,有意無意地減少了創造力必需的其他元素,那就是好奇心和想象力。營造一個寬松的環境,把想象力和好奇心盡量地保存下來,對培養傑出人才會更有效。
顧明遠:教育轉型有一個過程。比如,教育一定要擺脫培訓機構綁架學校的問題。有些培訓機構不是培養學生,幫助學生克服困難,而是為了應付考試,一天到晚做題。家長很糾結。其實這樣做并不一定有好的效果,相反可能壓抑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現在有一個普遍的現象,學生處于“被學習、被教育”的狀态,這需要改革。教育的本質在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培養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思維的改變。
點擊閱讀新聞原文:教育學家顧明遠、經濟學家錢穎一跨界對話——比知識更重要的是好奇心與想象力(《光明日報》2017年4月23日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