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蘇日娅,清華經管學院2012級本科生,畢業後将成為“美麗中國”項目的老師,去貧困地區支教兩年。大學四年讓她不斷發現自我,追尋自己的人生之路。她相信,這個世界值得我們付出更多努力,讓它變得更美好,我們能做的遠比想象更多。
“作為一個微小的個體,一個人對大環境的影響總是有限的。但是個體的想法和意識,也是大環境滲透的結果,我們也不應該無視自己的想法和影響力。很多事情,隻有認真地相信,才會有實現的可能。”
——蘇日娅

蘇日娅
“美麗中國”一二事
“美麗中國”(Teach For China)啟動于2008年,是北京立德未來助學公益基金會下設的教育非營利項目,每年招募優秀的中國青年,輸送到教育資源相對匮乏的地區,進行為期兩年的支教。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每年都有學生加入“美麗中國”支教項目,經管院内每年也有很多同學參與研究生支教團等長期支教項目和“中外支教”“書脊支教”等短期教育類社會實踐。
選擇支教:“亢奮”中的腳踏實地
相信大家都會有這樣的體會,在大學生活中會盡量嘗試不同的可能性,去做一些有趣的事情,去豐富自己的經曆。這些有趣的事情,對我們來說都是“豐富的體驗”,把自己置身于一個新鮮的環境中,感受一下,感慨幾句,留下時時會想起的回憶。短期支教就是這樣“有趣的體驗”之一。經曆了短期支教之後,我希望自己能投入精力參加兩年的長期支教。因為除了被動的“感受環境”,我還想主動的“影響環境”。相對于短期支教,長期支教會面對更多的問題和挑戰,也遠非一兩周的新鮮。付出的時間和精力變成了機會成本,達成成就的感覺也被淡化了。但恰恰是這樣的經曆,可能會讓我們更專注于教學和改變本身,也有更多的精力和空間去積極思考,并将思考轉化為實踐。
選擇加入“美麗中國”項目的原因,或許可以追溯到幼時“習俗道德水平”時對道德價值觀的輸入,或許因為經管教育引導我們做了很多關于社會公平和效率的思考,或許是因為自己的叛逆和父母的支持和理解,也或許碰巧見到的幾個項目裡的前輩都比較合自己的節拍。當然,這些都是“或許”,我似乎也并不能客觀的分析出原因。
盡管不能分析出自己想去支教的原因,我還是能清楚的感覺到自己想要去做這件事情的渴望,體現在我聽完“美麗中國”在清華的宣講會後和填完自己的申請資料後都因為過度亢奮而失眠了,總是忍不住想象自己兩年内會經曆什麼,又不敢讓自己代入太多感情。在大一大二的時候,也關注過“美麗中國”的項目。那時候每當有這種想法,我都擔心自己是在逃避現實,趕緊忘掉。幾年折騰下來,終于正視了自己的想法,不覺得自己是在逃避現實,而是在擁抱現實。
下定決心去支教後,開始了對爸爸媽媽锲而不舍的“意識形态灌輸”。為了更好的對他們進行滲透,我也練習着從社會整體福利、個人發展、人類曆史發展趨勢等各種角度分析自己兩年支教的價值。作為一個微小的個體,對大環境的影響總是有限的。但是個體的想法和意識,也是大環境滲透的結果,我們不應該無視自己的想法和影響力。很多事情,隻有認真地相信,才會有實現的可能。兩年的時間确實不短,但如果相信自己的人生很長,相信自己可以在接下來的生活中堅持努力,晚兩年再實現自己在其他維度上的目标也沒關系。
最近兩年做什麼決定都特别依賴别人的經驗,可能是因為之前吃夠了無知無畏的虧。一邊覺得有同伴相互支持分享信息很好,一邊又怕自己做事不成打自己臉丢人可能還是悶聲發财好。這種矛盾心理讓上學期的我進入了一種迷之封閉的狀态,明明定了去向,也不願意與身邊的同學們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決定。大概是覺得做出選擇已經是非常勞神費力的事情了,與之相伴的接受和回應質疑、接受和回應評價之類的事情,能少一些就少一些吧。而且我當時也有些擔心别人的評價會讓我動搖,所以小心翼翼地維持着“自得其樂”的狀态。現在來看,自我封閉的原因可能是自己也沒有正視自己的選擇。過了一段時間,真正悅納自己的選擇之後就很開心,莫名湧出好多學習和工作的能量,也願意跟别人分享自己的想法了。即使内心裡還是有些抵觸别人的評價,我也在試着努力把他人的評價當作自己認識世界的一種途徑,試着做到把評價别人和衡量自己的精力用來踏踏實實地做事情。
經管:影響太大以至說不清楚
清華經管對我的影響一定不隻是畢業季一時的選擇,也許要到多年之後才敢說影響幾何。大一大二的時候總是想,如果我初高中能在清華的環境中學習多好,覺得之前自己初高中太過虛度,以緻當時很多觀念和想法都比别人幼稚了那麼一兩年,或者是比我這個年齡能達到的最好的自己欠缺了一些。這可能也是我比較關注教育的原因。前幾天翻看幾本自己大一時候很喜歡的書,小衆民謠歌手的随筆,被捧被批的柴靜,在湖邊關心山水蟲鳥的梭羅,發現曾經的感動依然。這種自由放縱、關心“無用之事”、“徒勞之事”的價值觀曾經一度讓我很警惕,後來發現這種警惕和控制也在消耗着自己的能量,隻好聽之任之。站在這個時間點,我自認為清華經管的成長經曆讓我更像“我自己”了,雖然自己性格外在的表現可能沒有太大的變化,但這幾年至少讓我更接受自己、并試圖去喜歡自己,也終于敢對自己做出一些評價,擺脫了時刻自卑着膽怯着又暗暗想要“逆襲”着的狀态。
清華經管本科生的培養理念是“通識教育、個性發展”,離開經管後大家路徑各異。有人說體現了社會分層和流動,有人說通過競争實現篩選,有人說人各有志,也有人喜歡把選擇分門别類給每個人貼個标簽。我倒是覺得,其實選擇各異的我們,才是這個世界上最像彼此的一群人。以同樣的方式來到這裡,共同經曆了四年同樣的悲喜。衷心希望經管的我們,在看過不同的風景之後,能夠像今日一樣開心地分享彼此的成長。
如果你也為教育所動
在當今中國存在着嚴重的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的問題。在主要發達城市,将近80%的學生可以進入大學,而在貧困的農村地區,隻有5%的優秀學生才能進入大學。同時,我國18歲以下的流動兒童接近2000萬,在這些兒童中有46.9%沒有接受學前教育。另外,在12-14歲的城郊失學兒童中,有60%已經開始工作,他們相對容易流失到低技能崗位,限制其長遠發展。一個孩子的出身往往決定了他的教育前景,從而影響其未來的人生選擇。而教育資源不均衡作為一個對未來中國影響深遠的問題,其成因複雜、涉及範圍大。相比于校舍等硬件條件的改善,其中的基礎教育環節,尤其是在吸引頂尖教學人才上的困難極為明顯。
享受着豐厚物質條件和發展機會的我們,是資源分配過程中的“幸運兒”。我們也許批判着“階層固化”“既得利益”,懷念忠于理想的年代,感慨物欲橫流的冷漠。這個世界并不美好,但值得我們付出讓它變得更好的努力,我們能做的遠比想象更多。(供稿:溝通辦 責編:劉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