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
  • 經管郵箱
  • 教職工内網
  • 用戶登錄
  • EN

錢穎一院長在第十五屆中國企業家論壇上的開幕主題演講

2015-03-02
閱讀:

在第十五屆中國企業家論壇上的開幕主題演講

黑龍江,亞布力

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院長 錢穎一

2015年2月28日

 

各位論壇理事、各位來賓:

我上一次來亞布力參加中國企業家論壇是四年前的2011年。那次我講了有關教育的“三個故事”:“虎媽”的故事、印度人的故事和猶太人的故事,并提出了“三個觀點”:“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維”。

四年後我再次來到中國企業家論壇,繼續談教育問題。我是一名經濟學學者。在教育領域,我是一名教育實踐者,是教育管理者和教育改革者。今年是我擔任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院長的第九年。九年來,我有機會從經濟學視角和管理者角色,對中國教育問題進行思考并實踐。今天,我與各位企業家和經濟學家分享我思考中國教育問題中的“四大特點”,以及在教育改革實踐中對應的“四項行動”。

說到教育,人們總愛說,中國的教育問題太複雜。其實,世間的事都很複雜。經濟問題不複雜嗎?但是經濟學把複雜的經濟問題簡單化,從而把握問題的要害,并給出清晰的分析。經濟學研究兩類經濟問題,一類是資源配置問題,核心是如何把資源配置給最有效率、最需要的人、企業和機構;另一類是激勵機制問題,重點是如何把激勵搞對,讓每個人、企業和機構都有提高效率的動機和積極性。

經濟學還提供了回答這兩類問題的思路和路徑,就是在約束條件下使資源配置效率和人的積極性最大化或最大限度地提高。約束條件包括财務約束、技術約束、信息約束、制度約束等。回顧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改革的思路,正是圍繞這兩類問題推進的;而中國經濟改革的路徑,也正是在各種約束條件下不斷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過程。

經濟學視角對我們思考教育問題很有啟發。在我看來,教育産出有兩個維度,就是“人”與“才”。關于“才”,談得很多。說到教育,十有八、九都是談“才”,比如談拔尖創新人才、傑出人才、人才引進和培養、以至望子成龍,講的都是“才”。“才”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人力資源和人力資本是經濟增長的源泉;人才是創新驅動發展的動力;知識經濟是新經濟的特點;等等。

但是,教育隻是為了育“才”,為了經濟發展嗎?不是。教育産出除了“才”的維度,還有“人”的維度。“人”不僅是經濟發展的投入品,更是經濟發展的目的,而且,“人”本身的價值可以超越經濟發展本身。人的自由、人的尊嚴、人的幸福,雖然與财富有關,但并非由财富唯一決定。做“人”和為“人”不同于成“家”和為“學”。“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人的現代化,都是“人”作為目的的維度。

在“才”與“人”這兩個維度上,我觀察到中國教育問題中呈現出四大特點,可以分别用“均值”(mean)與“方差”(variance)兩個度量來描述。“均值”是指“平均值”,而“方差”是指偏離平均值的分散程度。

中國教育問題中的第一個特點是在“才”的維度上“均值高”。意思是,在知識和技能方面,在同一年齡段,包括小學、中學、大學、研究生,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教育出來的學生的平均水平較高。這是中國教育的成就,形成中國經濟現階段的一種競争優勢。“均值高”這個特點對過去三十多年中國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

中國教育中的第二個特點是在“才”的維度上“方差小”。意思是,中國教育出來的學生中出類拔萃的人才太少。創新主要靠傑出人才的創造性活動。當經濟發展更多地由創新驅動時,特别是在“赢者通吃”的互聯網時代,“方差小”和創造性人才少對經濟發展就很不利了。雖然我們對“均值高”對中國經濟過去的貢獻感到欣慰,但是我們對“方差小”對中國經濟未來的影響深感憂慮。

中國教育問題中的第三個特點和第四個特點分别是在“人”的維度上“均值低”和“方差大”,正好與第一、二個特點相反。這裡的“均值低”的意思是,在人的素養和價值方面,平均水平低。這正是人們通常對國人的文明程度和素養水平低的批評。而“方差大”則是指素養低、人格低的程度令人驚訝,而且人數不在少數。這在近期反腐中暴露出來的案例中可見一斑。中國教育問題中在育“人”的維度上的“均值低”和“方差大”這兩個特征,比在育“才”維度上的“方差小”的特征更值得擔憂,因為它不僅不利于經濟發展,更有障于人的現代化,影響民族的進步。

所以,我觀察中國教育問題中呈現出的這四大特點是:在育“才”方面,“均值高”、“方差小”;在育“人”方面,“均值低”、“方差大”。這四大特點的概括不僅簡明扼要,而且都可以用數據來度量,來檢驗。

另一方面,我們不僅要觀察問題,更要解決問題。上述中國教育中的這些問題,如何改,是更重要的。近年來,清華經管學院探索教育改革的路徑,在改革本科、博士、碩士、MBA、EMBA等教學項目中,聚焦育“才”和育“人”兩個維度,并針對上述四大特點,實施了“四項行動”。這四項行動所要達到的目的是:在育“才”方面,保持均值,提高方差;在育“人”方面,提高均值,減少方差。具體有以下一些做法。

第一項行動,在育“才”方面保持均值,同時提高效率。中國教育的優勢是基礎知識紮實,特别是數理和外語的訓練良好,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從精英學校到普通學校,都比較整齊。在這點上,我們比其他發展中國家甚至一些發達國家還強。但這其中部分原因是學生學業上大量時間投入,所以我們有改進的空間。我們學院本科一、二年級課程改革夠保留了四門數學和統計課程,比美國頂尖大學對經濟學專業的數學要求要高,為的是保持基礎知識紮實的優勢。但改革後課程更加精煉,并開出多個系列,讓學生選擇适合自己的系列。這就是保持均值,提高效率。

第二項行動,在育“才”方面增加方差,做法是鼓勵差異。方差小的表現是學生同質化。同質化不是學生天生的,而是後天經過小學、中學、大學的教育造成的。減少同質化,增加方差,就應該鼓勵差異,至少不要扼殺差異。我們強調學生自由的、不同的“個性發展”,強調為學生成長創造自由寬松的環境,從重“培養”轉到重“培育”,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調動學生自身天生的、内在的力量。2012年4月24日《中國教育報》頭版頭條以“培育學生自由生長的‘土壤’”為标題,報道學院本科教育改革,介紹我們在增加方差,鼓勵差異上的努力。

第三項行動,在育“人”方面提高均值,重點是提高每一位學生的素養。教育改革不能隻關注少數拔尖人才,而要關注每一位學生。我們并不是指望他們人人成才,而是期望他們人人都成為真正的“人”。我們學院提出的本科教育目标,首先是要培養每一位學生成為有良好素養的現代文明人,就是為了提高“人”的素養的平均水平。我們推動在本科一、二年級以通識教育為主,汲取中國與世界文明的精華和全人類文明的核心。通識教育既不是專業教育的補充,也不是專業教育的基礎,通識教育本身就是價值,因為它提高人的素養,提升人的文明程度,是實現“人的現代化”的必要條件。

第四項行動,在育“人”方面減少方差,特别強調恪守底線,尤其是人格底線。當每一個人都能守住自己的人格底線,整個社會中“人”的素養的方差就會減小。恪守人格底線聽上去似乎不夠崇高,但是這是減少方差最為現實和有效的辦法。從反腐案例中我們發現,一些越是唱高調的人,越是虛假,越是沒有底線,越是人格扭曲。我們強調人格底線,從講真話,講實話做起。我們開設了“批判性思維與道德推理”課程,引導學生思考倫理道德問題,用批判性思維評判不同價值間的取舍。

以上是我們正在探索的教育改革路徑中對應上述“四大特點”的“四項行動”。概括而言,就是:第一,育“才”中保持均值,提高效率;第二,育“才”中增大方差,鼓勵差異;第三,育“人”中提高均值,重在素養;第四,育“人”中減少方差,恪守底線。

中國教育改革遠滞後于中國經濟改革,社會對教育的不滿和批評遠多于對經濟發展的不滿和批評。現在,中國人對教育問題比對經濟問題更加關注,也更加憂慮。這裡的原因顯而易見:教育不僅影響中國經濟的未來,而且關乎在座各位的後代,更決定我們中華民族在人類文明中地位的前景。

教育改革比經濟改革更艱難,學校改革比企業改革更艱難。我們看到了問題:人才中重“才”輕“人”;教育中有“教”無“育”。我們提出了理念:“人”要重于“才”,教育既要“教”更要“育”。我們正在探索教育改革的現實路徑。中國的教育改革,既需要新的理念,更需要新的行動。我們正在中國教育改革的路上。

謝謝大家。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