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
  • 經管郵箱
  • 教職工内網
  • 用戶登錄
  • EN

清華經管學院MBA在讀學生自費出版《中國食品安全檔案》,引發各界關注

2015-03-10
閱讀:

編者按:2015年3月10日,《新京報》“對話”版面整版刊登了對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MBA在讀學生陳巧玲的采訪文章。陳巧玲和團隊醞釀近兩年,自費十多萬,出版調研作品《中國食品安全檔案》,以檔案輯錄的方式,将近年來爆發的一系列食品安全問題的相關新聞報道和學術研究報告呈現給公衆,希望能喚起公衆對食品安全的敬畏之心。

 

清華女生陳巧玲和團隊搜集案例、調查走訪,自費出版《中國食品安全檔案》,引發各界關注

“希望能喚起公衆對食品的敬畏之心”

 

■對話人物

陳巧玲 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在讀研究生。

■對話動機

醞釀近兩年,陳巧玲和團隊的調研作品《中國食品安全檔案》近期在吉林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本書搜集了近年來爆發的一系列食品安全問題的相關新聞報道和學術研究報告,以檔案輯錄的方式呈現給公衆。為豐富資料,陳巧玲走訪了多地農場、批發市場、超市、食品企業與大小作坊,核實調查。陳巧玲說,她很清楚目前的工作不可能立竿見影地解決問題,“但希望這份記錄讓人們了解危險在哪裡,以及我們的時代發生了什麼。”

初衷

有些食品安全問題踐踏人類底線

新京報:為什麼想到寫這麼一本書?

陳巧玲:2011年我在清華和同學弄了一個創業項目,做的是餐飲,開始關注這方面的話題。這本書的目标是喚起民衆和政府部門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視,因為每個人的生活都離不開“食”字。

新京報:寫作前和寫作後你對食品安全問題的認識有變化嗎?

陳巧玲:變化很大。沒寫書之前,我隻是消費者、新聞的讀者,我聽過蘇丹紅和三聚氰胺,但我不知道它們具體是什麼。過去認識食品安全領域是分散式的,現在的認識更系統和全面了。

新京報:寫作之後覺得食品安全問題更嚴重了?

陳巧玲:比我之前的認識要嚴重,很多事是匪夷所思的,比如将大便水用水過濾、加入腐豬肉發酵、再用劇毒農藥殺死發酵過程中長出的驅蟲——以此得到用來浸泡臭豆腐的酵乳。這不隻是食品安全問題,也踐踏了人類的基本底線和尊嚴。

新京報:寫作過程中遇到過哪些困難?

陳巧玲:經濟上困難是一方面,寫作這本食品安全檔案完全是自費的。剛寫書時我們讨論過是不是要找一些支持,後來覺得這可能會影響獨立性,假設收了企業的錢,對方讓我寫自己的好或競争對手的不好,這就是隐患。

新京報:截至目前你花了多少錢?

陳巧玲:出書大概花不到5萬塊錢,前期的調研費用也要不少錢,我自己大概花了十幾萬了。

新京報:你還是學生,十幾萬不是小數目。

陳巧玲:本科畢業之後我工作過幾年,之前做投資有點積蓄,用的是這部分錢。我來自山東農村,家裡條件不是特别好。之前幾年都是給家裡錢,開始做這事情後,就斷了。

研究

行業标準問題不大關鍵是執行不力

新京報:除了經濟和家庭方面的壓力,還有哪些困難?

陳巧玲:最大的困難是擔心自己不專業,我在清華讀的是工商管理,包括我們團隊裡的人,沒有一個是食品安全相關專業的。所以寫作初期非常焦慮,常常懷疑自己。

新京報:後來怎麼跨越這個障礙的?

陳巧玲:堅持,沒别的方法。那時所有的概念都是不清楚的,就逼着自己去查資料,檢索行業标準,對比歐美國家的數據,逼着逼着就把自己逼成了半個專家,你現在問我一些添加劑,它的成分、是否有危害性什麼的我大緻都能說清楚。

新京報:對比歐美國家(食品安全)的标準,我國的行業或國家标準會有很大差距嗎?

陳巧玲:開始我以為會有特别大的差距,後來發現從标準制定來說,并不存在太大的問題,關鍵在于執行。國家告訴某種添加劑的含量不能超過某個數值,但不會規定制作面包時該放多少在裡面。标準擺在那,大家都不執行,才是食品安全問題多發的原因。

新京報:你選取的一些案例,有的距今已經過去了很多年,怎麼保證案例的針對性?

陳巧玲:選取案例的标準是依據媒體公開報道和學術機構的報告,确實有你提到的問題,所以在寫作過程中,涉及的每一個類别我都重新檢索了一遍。蘇丹紅事件距今10年了,但是我檢索發現,10年中同樣的事情在反複發生,2012年有,13年、14年也有。問題沒有消失,一直存在。

調查

老實做事不如摻假作惡好生存?

新京報:除了新聞報道和學術報告,書中也有不少你和團隊夥伴實地調研的部分,這部分工作是怎麼做的?

陳巧玲:我是個特别能聊的人,幾乎見人就問食品安全。學校裡會問,買東西和外出吃飯會問,坐火車的路上也會問,不同的人給我的關于食品安全問題的認知是不一樣的,比如有人認為有添加劑的食品就是不健康的,不用化肥的就是健康的,這些概念都不準确。

新京報:一共調查走訪了多少企業?

陳巧玲:大小企業有将近一百家,形式主要是走訪。也有通過電話和網絡跟一些經銷商聯系過。

新京報:跟一些企業打交道,遇到過什麼挫折嗎?

陳巧玲:就是被拒絕,我一說明來意對方手一擺“不說不說”,就不再搭理我了。但有一些也願意聊。拿罂粟殼舉例,很多老闆告訴我火鍋、麻辣燙裡摻這個不是秘密,我後來發現網上有賣“罂栗膏”的這種産品的,生産者把罂粟的“粟”改成了“栗”,瞞天過海。

新京報:調研過程中給你最大觸動的是什麼?

陳巧玲:不止一個老闆跟我說過,在自己所在的行業,老老實實地做事、做産品,結果還不如那些摻假作惡的企業生存得好,别人都用假的你不用,你的東西價格就高,就沒銷路。

新京報:這本書之後,你有着怎樣的總結和計劃?

陳巧玲:我覺得目前這本書起到的作用是“懲惡”,要解決問題,我們還需要“揚善”,為什麼一個人一個企業老老實實做事、做産品就不能獲得良好的回報呢?我自己是學經濟的,我覺得隻要渠道打通,這些問題都能解決,這也是未來我們努力的方向。

反響

“國家食藥監局給我打電話”

新京報:這麼執着地出這本書,食品安全這四個字,對你來說意味着什麼?

陳巧玲:這本書是想集中呈現人們面臨着的食品安全問題,我希望自己的一點努力能夠引起哪怕一點的注意。陳吉甯校長在離開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前,有次做演講時跟學生說要心存敬畏、堅守良知,我覺得食品安全領域之所以出現這麼多的問題,恰恰是這部分缺失了。

書裡面提到這些内容的時候每一章節都有因為食品安全問題緻病緻殘甚至緻死的案例,不少受害者都是孩子,希望所有這些觸目驚心的事實,能夠喚起人們的一點點敬畏之心吧。

新京報:之前有沒有擔心過書寫出來沒有讀者,自己的努力會白費?

陳巧玲:書隻印了200本,開始計劃的隻是向一些機構贈閱,免費提供,并不存在盈利的想法,也沒有想到會引起這麼大的關注。昨天微博上很多人聯系買書,也有一些人加了我的微信,有家企業一下子訂了20本。

新京報:你會在意外界如何評價這本書嗎?

陳巧玲:春節回家,我把樣書帶給了父親,之前他和母親一直是不支持我的。看到書,他說我做的是對社會有益的事,父親的話鼓勵了我。

身邊的師友也很肯定,老師還說幫忙推薦給更多機構和人士。包括網上也有很多鼓勵。都讓我很感恩。

新京報:這本書在政府部門和專家學者中間有着怎樣的反響和評價?

陳巧玲:書出版後,有一些部門主動跟我聯系了,昨天還接到了國家食品藥品管理監督局的電話,近期會把書拿給他們看。

當然因為時間和精力的關系,書中有很多遺憾和不足,也非常歡迎大家的批評,這些能讓我做得更好。

新京報:你覺得這本書會起到怎樣的作用?

陳巧玲:19世紀的美國,食品安全問題也泛濫猖獗,後來被稱為美國曆史上最無恥的時代。當時,一個叫哈維·韋利的人和同事們完成了一系列的報告,詳細描述了食品造假的各種手段。對于引發民衆關注、促進美國食品安全體系的建立和完善起了很大作用。

我想在中國也需要有人做同樣的事。

(轉載自《新京報》2015年3月10日A17版,記者:盧美慧)

 

點擊閱讀報道全文:《清華女生陳巧玲和團隊搜集案例、調查走訪,自費出版《中國食品安全檔案》,引發各界關注——“希望能喚起公衆對食品的敬畏之心”》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