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腳步丈量曆史,讓心靈觸摸靈魂,尋絲綢之路變遷,悟玄奘西行精神。2014年6月24日至27日,清華EMBA全新課程《行知中國-自然篇:絲綢之路•張掖站》在甘肅省張掖市展開。

開營儀式隊旗展示
三天時間裡,清華EMBA的260餘名師生長途跋涉近70公裡。2800米海拔的交疊,72小時的艱苦行進,4種地貌的絕版演繹,著名曆史地理學者、曆史學家葛劍雄教授的精彩授課構成了這門獨具特色的課程。在此次徒步中,師生們還承擔着另外一份使命和責任,那就是繼續推進“重走聯大路”時開啟的大型公益活動“燭光工程”,身體力行資助鄉村教師,散播清華EMBA群體的公益愛心和正能量。
6月24日,甘肅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清華EMBA優秀校友連輯同志,張掖市委副書記、市長黃澤元同志,清華經管學院院長錢穎一教授,清華經管學院EMBA教育中心主任王勇博士等嘉賓出席了開營儀式。黃澤元市長、連輯部長、王勇博士、錢穎一院長在開營儀式上分别緻辭,共祝本次課程成功進行。25日8點徒步挑戰賽開始前,錢穎一院長和連輯部長共同為行知中國張掖教育基地揭牌。27日,全體師生召開了總結慶功會。

清華經管學院院長錢穎一教授緻辭

清華經管學院EMBA教育中心主任王勇博士緻辭
行知中國,全新課程再出發
“行知中國”是清華EMBA全新課程體系“天”、“地”、“人”、“通”四大模塊中“通”模塊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助力領導者達到八方會通之境界。此次課程是清華EMBA“行知中國-自然篇”的開篇大課,也是國内商學院首個實踐體驗式課程。
徒步穿越挑戰賽是本次課程的重要環節之一,旨在讓學員們通過艱苦跋涉,感悟曆史,超越自我。錢穎一院長在活動中稱,“行知中國-自然篇”,就是讓大家在自然中行走,在行走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它是清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精神的傳承和展示,是清華學子堅毅品格的閃耀和升華。同時,也是清華EMBA學子響應習主席的号召,走進張掖,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貢獻力量的實踐。
活動期間,著名曆史地理學者、曆史學家葛劍雄教授為學員們講授了《世界文化遺産“絲綢之路”的曆史沿革》。葛教授淵博的學識讓同學們眼界大開,真正實現“行知中國,會通八方”。
曆史學家葛劍雄教授與同學在途中對話
徒步張掖,風雨同行
張掖有着燦爛炫麗的曆史文化,是古絲綢之路重鎮,是國内南北中三條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同時,全市富集了冰川、戈壁、綠洲、濕地、草原、沙漠等各種自然奇觀,并有着濃郁獨特的民族風情。此次徒步路線就選擇在了肅南縣康樂鄉境内。

跋涉山水中的同學們

到達終點
清華EMBA學子們在山巒間穿行,他們用腳步丈量曆史,在原始的淳美中傾聽自己的靈魂和内心的聲音。
今年剛滿30歲,已是《車語》傳媒總編輯的魏成(EMBA13-D),是本次活動中一名年輕的“參賽者”。“以前很少參加這樣的活動,比賽中有幾次都有想放棄的想法,但在同班同學的鼓勵下,還是順利的完成了比賽,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績。”他說,“參加這樣的活動其實就是一次自我的挑戰,也是一次難得的機會,能成功的完成比賽,對自己來說是人生一次質的升華。比賽行進中,張掖的各種地理地貌,讓我大開眼界,當想停下來的時候,看看遠處大美的風景就在不遠山項處,一種發自内心的動力,又讓我精神倍增,這其實和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是同樣的道理,克服眼前的困難,成功就在不遠處。”
泛潤通信系統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汪治(EMBA05-C)說:“行走絲綢之路必須要有一種堅持的力量,考驗人的意志。”
燭光工程,播撒愛心
此次清華EMBA學子的張掖之行,除了跋山涉水的徒步和聆聽名師的授業解惑外,師生們還承擔着另外一份使命和責任,那就是繼續推進“重走聯大路”時開啟的大型公益活動“燭光工程”。師生們身體力行資助鄉村教師,散播清華EMBA群體的公益愛心和傳遞正能量。

公益點燈
“燭光工程”由清華EMBA教育中心發起,通過免費培訓優秀鄉村教師的形式,以提升教育相對不發達地區師資的力量的公益項目。在張掖站的行動中,清華EMBA與甘肅張掖的教育部門、媒體等機構合作,一道尋找優秀的鄉村教師,并将接他們到清華校園,為他們提供免費的專業教育培訓。目前此活動正在騰訊公益募捐中,清華EMBA的同學們是此次公益活動的重要參與人。他們将發揮集體的力量,散播公益之心,通過支持優秀鄉村教師的培訓,為山裡的孩子帶來充滿希望的明天。
閉營儀式大合影
“絲綢之路是文化之路,更是商業之路。現代企業家精神如何與古商道精神結合,可以在張掖找到答案。”清華EMBA教育中心副主任賈莉說。
行是知之師,知是行之成。通過為期三天的《行知中國-自然篇:絲綢之路•張掖站》課程,同學們既能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中欣賞沿途風景之奇妙,又能砥砺意志,提升心理素質,探索企業家必備之精神,同時傳遞了公益正能量。(供稿:EMBA教育中心 通訊員:鄭黎光 責編:賈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