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
  • 經管郵箱
  • 教職工内網
  • 用戶登錄
  • EN

博士畢業生代表馮明在清華經管學院2014畢業典禮上的緻辭

2014-06-30
閱讀:

博士畢業生代表馮明(經2006/經博2010)

 

尊敬的錢院長、馬雲先生,親愛的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我叫馮明,是今年畢業的博士研究生。非常榮幸有機會在這裡代表博士畢業生發言,表達我們心中的激動與喜悅,感恩與留戀。

畢業的時刻是慶祝的時刻:我們歡聚在一起,為成長而慶祝,為收獲知識而慶祝,為共同經曆和見證的美好歲月而慶祝。畢業的時刻也是訴說感恩的時刻:感恩老師們的諄諄教誨,感恩家人的支持和理解,感恩同窗的鼓勵與陪伴。畢業的時刻還是離别和互道珍重的時刻:大學時光,最大的幸運莫過于同學少年,同窗相伴。我們一起學習生活,一起奮鬥成長,一起走過了青蔥歲月和美麗年華。兄弟姐妹們,讓我們一起祝願青春不朽,友誼地久天長!

而今天,我最想說的是,畢業的時刻更是開始的時刻、出發的時刻,是踏上新征程的時刻。在英文裡,畢業典禮對應的單詞叫做“commencement”,本意就是出發、開始的意思。對我們博士生而言,這次出發集中地體現為實現由學生向青年研究者的轉變。那麼,如何才能更好地完成這一轉變呢?孔子說,需要三種美德:智、仁、勇。翻譯成現代的話,我認為:“智”大概可以理解為科學精神,“仁”大概可以理解為人文情懷,而“勇”大概可以理解為直面問題的勇氣。

早在開學典禮的時候,錢穎一院長就曾送給我們四個字——“科學精神”。他說,科學精神講求求真務實,從事實和數據出發,而不是先入為主、想當然;科學精神講求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而不人雲亦雲。科學精神将是我們未來從事經濟研究和分析工作最有力的武器。

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序言中曾特别倡導:讀曆史的人應當對本國曆史飽含“溫情與敬意”。我想,我們從事經濟管理類工作或者研究的人,也應當對經濟現實飽含一種溫情與敬意。現實經濟不是幹巴巴的數字和模型,而是一個個真實生動的故事。可能是年輕的小夫妻淘寶開店攢錢買房的故事,也可能是身處北京的農民工給留守在貴州老家的小女兒寄錢交學費的故事;可能是中國工人遠赴非洲修建鐵路的故事,也可能是浙江商人到智利秘魯邊境集貿市場販賣小商品的故事。每個故事的背後都有一個夢想,個人的夢想,家庭的夢想,國家和民族的夢想。這種感知故事和故事背後夢想的“人文情懷”将是我們學術研究和貢獻社會的出發點。

同學們,120年前,甲午戰争爆發,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祖國的命運和國人的心情跌落到了曆史低谷;救亡圖存、變法圖強的百年抗争開始了。60年前,在第一個五年計劃如火如荼的熱潮中,新中國第一部憲法通過;中華民族邁進了新的曆史起點。2014年,又是一個甲午年。按照世界銀行最新的購買力平價核算,到今年底,中國将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而“改革”,也再一次成為中國的關鍵詞,時代再一次将我們置身于改革和發展的大潮中。我們無意于賦予數字太多神聖的意義,也不會被一兩個點“贊”而盲目捧殺。但在重要的時刻回顧曆史,能夠讓我們更加有位置感;在成績面前的冷靜反思,能夠讓我們更有直面現實、解決問題的勇氣。

畢業前夕,我在清華同學中做了一個小調研——“你認為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中國社會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調研結果顯示,清華同學們認為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六個方面:一是自然環境惡化,二是經濟增長效率低下,三是收入分配不均,四是公平正義和道德感欠缺,五是創新與社會活力不足,六是周邊外交和參與國際治理面臨困境。這些問題或許為我們的前行明确了目标。

同學們,畢業的時刻,是開始和再出發的時刻。讓我們恪守科學精神,秉承人文情懷,鼓起勇氣,努力為經濟發展和經濟學的進步貢獻新知。

謝謝大家。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