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
  • 經管郵箱
  • 教職工内網
  • 用戶登錄
  • EN

《中國教育報》:人才培養要避免短期功利主義——訪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院長錢穎一

2014-05-21
閱讀:

編者按:2014年5月16日,《中國教育報》整版刊登了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院長錢穎一的專訪文章《人才培養要避免短期功利主義——訪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院長錢穎一》。文章呈現了錢穎一院長近年來對人才培養方面的獨到思考。

《人才培養要避免短期功利主義——訪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院長錢穎一》一文在《中國教育報》刊登之後,引起了媒體的極大關注和轉載,“為什麼世界範圍商界頂尖人才鮮有中國人?”、“人才培養如何避免短期功利主義”等話題,成為廣大媒體關注的焦點。

5月20日,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政策研究室将這篇文章發給相關教師作為教育決策參考。

 

人才培養要避免短期功利主義——訪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院長錢穎一

《中國教育報》2014年5月16日

本報記者:俞水

 

“人們習慣于把教育等同于知識傳授,把學習等價于知識獲取。而我更提倡學會思考重于學會知識。”

——錢穎一

 

2014年,中國經濟進入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世界經濟亦面臨全球化競争加劇;同時,日新月異的技術變革正在改變世界。所有這些變化,都對中國的教育,特别是管理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當前,管理類人才培養取得了哪些成果?存在哪些短闆?在中西比較的視角下,其根源何在?大學中的商學院如何利用大學優勢發展管理教育?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建院30周年前夕,記者圍繞以上問題,采訪了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院長錢穎一。

 

世界範圍商界頂尖人才鮮有中國人

記者:上世紀90年代初,管理教育對我國民衆來說比較陌生。20多年過去了,管理教育在中國火爆異常。近些年來,我國管理教育分為幾個層次,發展概況如何?

錢穎一:目前,我國的管理(學位)教育有四個層次。一是本科教育,學生年齡大約18-22歲;二是無工作經驗的本科畢業生直接就讀的研究生管理教育,學生年齡大約22-24歲;三是具備大學學士學位并有若幹年工作經驗的人士攻讀的全時或在職的MBA(工商管理碩士),學生年齡在30歲左右;四是有多年管理工作經驗的高級管理人員攻讀的EMBA(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學生年齡為40歲左右。

這些年來,我國管理教育的發展進步很大。以MBA和EMBA為例,在短短的20多年中,取得的成就以及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貢獻是顯著的。有這樣一些事實:第一,在教育部批準設立的39個專業碩士學位中,MBA是第一個舉辦的,為之後設立其他專業學位教育的定位、規範等起到引領作用。第二,在39個專業學位中,MBA和EMBA的規模最大。雖然工程碩士學位整體規模更大,但其中專業領域分類繁多。第三,MBA和EMBA在教育質量上的成績也很亮眼。在權威性的英國《金融時報》EMBA百強排行榜上,2013年全球前十名中就有3個是中國大陸的學校,加上中國香港的學校共計4個。這種國際認可程度在國内高等教育的各學科、各項目中都極為突出。

記者:從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和中國經濟發展的需求看,我國管理教育還有什麼樣的發展空間?

錢穎一:中國的管理教育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2013年,中國的GDP按照市場彙率計算,首次超過美國的一半。如果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則超過美國的四分之三。僅從MBA和EMBA來看,現在我國每年招收4萬多名MBA學生和8000多名EMBA學生。而美國一年招收MBA學生15萬人。這還隻是每年入學的流量差距,美國的MBA畢業生存量更多。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未來對管理類人才培養的潛在需求是巨大的。

在過去的20多年中,中國的管理教育受益于中國經濟和企業的快速發展,在未來這種受益還将持續。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的全面深化改革、日益加劇的全球化競争、日新月異的技術變化趨勢,也對中國的管理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

記者:中國的管理類人才與歐美等國家的管理類人才差距何在?

錢穎一:從世界範圍來看,商學教育界和商界的頂尖人才中鮮有中國人。當然,我國的管理教育起步較晚,發展的時間還比較短,所以與歐美發達國家有差距不足為奇。但有趣的是,我們與印度相比,也顯得有某種差距。比如,哈佛商學院、芝加哥商學院、康奈爾管理學院等國際頂尖商學院的現任院長都是印度人。但是國際頂尖商學院院長中目前還沒有中國人。在全球财富500強中,微軟的CEO、百事可樂的CEO、德意志銀行的聯執CEO、花旗銀行的上任CEO都是印度人。然而,在非源于中國的世界級跨國公司CEO中沒有中國人。這些出類拔萃的印度人的背景,大都是在印度國内念完本科或者碩士,再到美國等國家深造,之後進入商學院或商界。

這種現象是否與我們的人才培養有關系?我曾經認為,與印度相比,造成中國人缺席國際商界頂尖舞台的原因是語言障礙。不過,随着我國英語教育的不斷發展,我國培養出的人才英語水平越來越高。我也曾經思考,是不是中國人的溝通能力出了問題,但現在覺得這并不是問題的本質。我猜測,這裡可能的根本原因是我們的學生看問題的眼光、思考問題的方式、分析問題的方法等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這些方面英文叫做“mind-set”,中文可翻譯為“思維定式”或“心智模式”。這就與教育相關。

中國教育的優點也很明顯。一是中國學生基礎知識紮實,二是中國學生的平均水平很高。能夠有這兩點優勢并不容易。這種人才優勢在中國處于經濟追趕期、向國外模仿學習的階段有積極作用。但是,一旦走到技術前沿,真正站上國際舞台,我們的學生在創新能力、領導力上就顯得不足。這與學生的創造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局限性密不可分。

記者:您說的這種能力,對于每個學生都很重要,對于管理類人才來說有什麼特殊意義?

錢穎一:相比工程、技術類人員,管理類專業的學生畢業後往往更多地與社會打交道、與組織打交道、與人打交道,應具備的能力要更加綜合。追溯商學院的曆史,可以看到,在過去100年裡,其名稱是有一定變化的:20世紀初成立的基本都叫商學院,“二戰”後成立的大部分叫管理學院,近些年,有人提出應該叫“領導力學院”,都說明對培養人才的綜合能力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未來,無論學生是到國企、民企、外企,還是當公務員,或者自主創業,都要求我們更加重視對學生領導力的培養,其中就包括思維定式或心智模式。

 

要警惕“短期功利主義”盛行

記者:在您看來,造成以上問題的原因何在?

錢穎一:“短期功利主義”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我以教授的兩個EMBA班做對比,一個是中文班(基本上都是中國學生),一個是國際班(大多數是外國學生)。兩個班學生提問的問題類型很不一樣。中文班的學生關心的都是當前的企業問題、行業問題、剛剛發生的或者急需解決的問題。但是,國際班的學生更多地是對你講課的内容進行追問、挑戰。前者關注的是實際問題(practical problems),後者關注的是思維問題(intellectual problems)。這就是不同。

我在聽取本科生對課程設置意見時,會聽到一些學生抱怨有些課對找實習單位或找工作沒有用,比如中國文明、西方文明、哲學倫理等課程。他們希望學院多開和早開一些對找工作立即有用的課,比如會計、金融等。

記者:不過,與管理教育相關性很大的經濟學,本身就與功利主義息息相關。

錢穎一:是的。現代經濟學就是建立在結果主義(consequentialism)和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哲學基礎之上的。功利主義在中文中具有貶義,但在英文語境裡比較中性。作為一種哲學,我們不能批判功利主義。但是我想強調的是,當前我國存在的問題是“短期功利主義”盛行。

高盛集團在北京招人時,向來面試的學生提出的問題基本都是具體的技術性問題。比如,當利率變化的時候,某種證券的價格會發生什麼變化。但是,他們在紐約招人時,不太會問金融、會計方面的問題,往往會問與曆史、哲學相關的問題。比如,他們會與應試者探讨關于古希臘、文藝複興時期的思想家。前者,他們是招聘技術人才,而後者,是招聘未來要培養的領導者。這是在不同的市場,采取不同的定位。

記者:教育中存在急功近利的現象,是否與整個社會大環境分不開?教育畢竟不處于真空環境。

錢穎一:教育既反映社會,又服務社會,還受制于整個社會環境。而我們目前大環境就是短期功利主義。比如,我們追求當年GDP、喜歡引用增長數據,但是不會講數據背後的故事,仿佛數據本身就是目标。這些數據說明了什麼?你的解讀方式是什麼?實現這些數據的背後,我們犧牲了什麼,付出的長期成本又是什麼?我們不去深究。

記者:對教育的評價、教育者的評價,是否也有這種短期功利主義傾向,進而影響了教育者的教育教學?

錢穎一:研究型大學的教師從事的是創造性、思想性的工作,不是流水線上或程序化很強的工作,也不是容易度量其質量的工作。因此,不能用計件制、記工分等通行辦法來評價、考核教師,否則容易導緻數論文篇數、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但是,目前我國大學中大都是采用計件制、記工分制的教師薪酬制度。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清華經管學院從2009開始進行教師人事制度改革。一個重要理念就是,這個改革要着眼于“大學”、“教師”、“創造性工作”這三點重要特征。正是為了給教師創造有長遠打算的空間,我們對教師的科研評價由原來的一年一評,變成三年一評,由原來的計件制,改為年薪制。

記者:這些年,您比較關注通識教育,在很多場合都有提及,這是不是也是對抗短期功利主義的一種舉措?

錢穎一:現在的一些通識教育也很急功近利。我一直認為,通識教育不是為了簡單地擴大知識面和增加知識,不是為專業知識打基礎,也不是作為專業的補充,而是為人的一生做準備。所以,通識教育比專業教育更注重長遠。

我在2011年發表的《論大學本科教育改革》一文中強調,通識教育是融合價值塑造、能力培養、人類核心知識獲取為一體的教育體系。價值塑造包括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公民意識;誠實、誠信、正直、寬容的人格養成;有理想、有抱負、有責任感的人生目标。在能力培養方面,要特别強調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維這三種能力。好奇心是驅動人類發現的原始動力;想象力是超越現有的知識和框架;而批判性思維則是善于對被廣泛接受的結論提出疑問和挑戰,并對疑問和挑戰提出新解釋、做出新判斷。而核心知識的獲取既有曆史知識也有現代知識,既包括中國的知識也包括世界的知識,既涵蓋文科知識也涵蓋理科知識。這一理念也與清華的古今貫通、中西融會、文理滲透的傳統相一緻。

從根本上說,如果把學校的功能僅僅理解為知識傳授,那就偏離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所謂人才培養,一些人理解為落腳點是“才”,而我認為首先是“人”。

記者:您曾經在2012年清華經管學院的本科開學典禮上做了《“無用”知識的有用性》的演講,您怎樣理解“有用”與“無用”?

錢穎一:我們身處一個短期功利主義的大環境中。無論做研究還是學習,人們總喜歡先問“有用”、“無用”。這裡的“有用”指的是立竿見影式的有用,是短期的有用,而非長遠的有用。有趣的是,當我與畢業10年、20年、30年的校友交談時,他們對大學時期所上的課的評價卻與在校生和新近的畢業生很不一樣:他們感到遺憾的是,當時學的所謂有用的課在後來變得如此無用,而後悔當時沒有更多地去學那些當時看上去“無用”,但後來長期很有用的課,比如一些人文、藝術、社會科學類的課。

喬布斯曾經這樣反思他在大學時上的一門美術字的課,這對他後來發明電腦上的字體很有影響:“在我念大學時,是不可能把未來的很多點連接起來的。隻是在10年之後,當我回頭看時,是如此清楚和顯然。”

正是基于以上思考,我們在2009年秋季學期推出了以“通識教育與個性發展相結合”為理念的新的本科培養方案。我們的通識教育課程中有一門叫“批判性思維與道德推理”,很有意義。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們學院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确實提高了很多。

人們習慣于把教育等同于知識傳授,把學習等價于知識獲取。而我更提倡學會思考重于學會知識。

記者:我聽說,去年夏天您為被經管學院錄取的所有本科新生推薦了暑期書單,出于何種考慮?書單包括什麼?

錢穎一:這份書單有10本書,包括:《魔鬼經濟學》、《公正:該如何做是好》、《哲學的思與惑》、《科學哲學》、《回歸大學之道》、《史蒂夫·喬布斯傳》、《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上學記》、《中國在曆史的轉折點:當代十閑訪談錄》,以及《尋路中國:從鄉村到工廠的自駕之旅》。讀書可以啟發思路,擴展思想,引導思考。讀書是批判性思維的起點,讀書的過程也可以幫助批判性思維的形成。比如《尋路中國:從鄉村到工廠的自駕之旅》這本書,它是一個外國人寫他在中國的所見所聞。書中描述的事情大都是我們中國學生所熟悉的,但是他的觀察角度,他所描寫的感受,卻并不是我們熟悉的。我希望我們的學生能夠對同一事件有不同角度的分析,這是我推薦這本書的原因。

 

大學中的商學院具有獨特優勢

記者:人們往往把商學院分成兩類:大學中的商學院,例如清華經管學院、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獨立商學院,例如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您認為扭轉短期功利主義傾向、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大學中的商學院有哪些優勢?

錢穎一:處于大學中的商學院更有利于不同學科的融合與交叉,比如清華經管學院的學生可以更方便地與清華工科學生、清華美術學院的學生一起交流。我非常喜歡形容喬布斯的一句話——他“站在藝術與科學之間”。

記者:聽說您經常去中學了解基礎教育,比如今年1月份您去了北京十一學校,是否也是希望得到與此相關的一些經驗或啟示?

錢穎一:我會定期去中學走一走,了解我們的學生是從什麼樣的教育環境中走向大學的。今年1月,我去了北京十一學校,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他們沒有傳統班級的概念,學生根據自己的選擇走進語文教室、生物教室、地理教室,這些教室都布置不同。學生的住宿也不按照年級劃分,而是混住。

目前,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的本科生都是按照院系專業劃分宿舍的。比如,經管學院的男生都是住在同一棟樓裡,而這一棟樓裡恰好也隻有經管學院的學生。學生每天接觸最多的都是本學院的人。這對學生成長有一些不利因素。第一,不利于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學生們每天溝通的對象主要都是同專業的同學,用的都是同一專業語言。如果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可以經常同中文專業、法律專業、電子專業、建築專業的學生溝通,他們的溝通能力會提高。第二,不利于保護學生的自信心和多元化的個性發展。很多學生走入清華後,往往不到一個學期便沒有了自信,而美國的學生進入頂尖高校鮮有這種情況。這和同專業的學生每天在一起,上的課幾乎一模一樣,在分數上進行攀比有一定關系。由于經常接觸到的都是同一專業的同學,造成學生發展路徑容易趨同,也不利于學生多元化的個性發展。如果不同專業的學生交叉混住,進行更多交流,可能會對這種現象有一定的緩解。

記者:如何更好利用大學資源,實現人才培養的學科交叉性?

錢穎一:我舉一個例子。創意、創新、創業是管理教育關注的未來焦點。去年4月,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創建了“清華x-lab”,中文稱為“x-空間”,它的定位是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的創意創新創業教育平台。這是一個由清華經管學院發起、牽頭,聯合了清華14個院系,一起打造的從創意,到創新,再到創業的教育平台。1年來,已經有250多個項目申請進入清華x-lab,入駐場地團隊53個,注冊和正在注冊公司的項目52個,融資超過3300萬元。這個平台面向清華所有學生和校友。

把它命名為“x-lab”,是取“x”中的兩個含義,一是探索未知(x代表未知數);二是“交叉”,即學科交叉。在創意創新創業教育這項探索上,我們跟國際上的領先商學院處于同一起跑線。這是一個我們展望未來管理教育時的新焦點,我們既有潛力,也有能力在這方面創新管理教育,在全球範圍内領先。

記者:有人質疑現在的一些創業教育也很急功近利,在真正培養人的創新思維、能力上短闆明顯,如何在創新人才培養中減少這種現象?

錢穎一:對于創業人才的缺乏,大家是有共識的。但是,創業的基礎是創新,創新的基礎是創意,根本還是要從創意做起,不能太急功近利。現在的一些創業教育,也反映出短期功利主義,很多創業者就是“随大溜”,人家都搞IT、互聯網,他也搞,提出的想法趨同,沒有新穎的内容。所以我特别強調在創新、創業之前加上創意。這又涉及前面提到的思維方式的培養、學科的融合、通識教育的探索等。

記者:我聯想到當前一些人對本科階段開設管理教育專業的質疑,認為這是一個萬金油專業,學生在知識積澱、專業背景等方面都存在問題。據我了解,您本科在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讀數學專業,到美國後先在哥倫比亞大學和耶魯大學學習應用數學,之後才到哈佛大學學習經濟學,從而進入經濟學領域并成為知名經濟學家。您怎樣看待本科階段管理人才的培養?

錢穎一:我認為這種觀點是有一定道理的。在美國,除了賓州大學(沃頓商學院)外的7所常青藤大學,在本科階段都不開設管理(商科)專業。斯坦福大學、芝加哥大學也都沒有本科管理專業,麻省理工學院(MIT)是在本科開設管理專業第二學位。這些大學都是在研究生階段才開設管理專業,主要是MBA教育。但另一方面,美國的絕大多數州立大學都會在本科開設管理(商科)專業。不過,美國大學本科的前兩年不分專業,實行通識教育。不像我們,大學一年級就分專業。

我國的情況應該具體分析。據統計,當前我國高校本科畢業生就業最好的專業是經濟類、管理類和工程類這三個專業類别。考慮到市場需求,開設工商管理本科專業有一定道理。但是,我認為,本科管理教育應該更加重視對學生視野和能力的培養。

記者:除了您以上的闡述,為實現我國管理教育的國際化,還需要做出哪些努力?

錢穎一:第一,我們要認識到創意、創業、創新的人才培養是管理教育中的一個新趨勢。第二,不同學校的管理教育應有不同的側重,差異化是未來管理教育的又一趨勢。第三,我們要高度重視慕課(MOOCs)和在線課程給教育特别是管理教育帶來的沖擊,我們不能無所作為,而要積極應對,借助新技術進行教育創新。

 

點擊閱讀報道原文:

人才培養要避免短期功利主義——訪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院長錢穎一》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