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
  • 經管郵箱
  • 教職工内網
  • 用戶登錄
  • EN

三十風采——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建院30周年

2014-04-25
閱讀:

三十風采

——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建院30周年

●錢穎一  楊斌

 

1984年5月19日,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舉行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成立大會。這是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自1952年院系調整之後建立的第一個按照學科劃分的學院,朱镕基出任首任院長。清華經管學院以“創造知識、培育領袖、貢獻中國、影響世界”為使命,以朱镕基院長1994年提出的“辦成世界第一流的經管學院”為願景,經曆了“十年風雨”和“二十風華”,迎來了氣象卓然的“三十風采”。

學院現有全職教師164人,職員302人,在校學生4000餘名,學位校友2萬餘人,非學位校友5萬餘人。學院集經濟學科與管理學科于一體,教師分布在7個系中:會計系、經濟系、金融系、創新創業與戰略系、領導力與組織管理系、管理科學與工程系以及市場營銷系。學院開設的教學項目包括本科(1980年起)、本科第二學位(1983年起)、博士(1983年起)、碩士(1979年起)、MBA(1991年起)、EMBA(2002年起)以及高層管理培訓(1991年起)。

清華經管學院建立時的1984年,正是中國經濟改革從農村擴展到城市之時。中國經濟改革開放的大背景,是清華經管學院發展的基礎底色。“應運而生,順勢而上”,清華經管學院的三十年是與中國經濟改革、開放、發展同呼吸、共命運的三十年,也是在學校領導下銳意改革、快速發展的三十年。

自2004年以來的十年,學院在過去二十年積累的基礎上,在穩定教學項目種類、穩定學生規模的情況下,在建設世界一流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的道路上加速前行。回顧過去十年學院發展軌迹,核心是圍繞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現代化,推進治理體系和管理制度現代化,尤其突出反映在教育理念、教學項目、教師人事制度和學院治理四方面的改革創新。概括這些探索可以梳理出學院“三十風采”背後的支撐。

一、教育理念

教學項目的現代化首先取決于教育理念的現代化。學院深入思考教育的本質,提出并實踐以下三條核心教育理念。

第一,人才培養中育人比育才更重要。人才培養是學校的核心工作,但過去常“重才”而“輕人”。教育的對象是人,教育的核心是育人,因此人才培養首先應該是人,其次是才。在1992年清華電機系建系60周年時,朱镕基院長作為該系系友寫信祝賀并抄錄了40年前電機系主任章名濤教授的一段話,“你們來到清華,既要學會怎樣為學,更要學會怎樣為人。青年人首先要學‘為人’,然後才是學‘為學’。”2001年朱院長在“離任演講”中明确地說:“為人比為學還要重要”。2011年朱院長回經管學院時再次強調,“做人”比“做官”、“做企業家”更重要。學院高度認同并努力實踐這一教育理念,“為人”重于“為學”,“育人”重于“育才”。比如在本科教育中,學院強調通識教育中的價值塑造,在MBA教育中,引入品格和倫理教育等,都在取得效果。

第二,大學教育中思考比知識更重要。人們習慣于把教育等同于知識傳授,把學習等價于知識獲取。經管學院則更提倡學會思考重于學會知識。愛因斯坦在1921年說過一句名言:“大學教育的價值并不是學習很多事實,而是訓練大腦學會思考。”學會思考有三個要素:“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維”。好奇心是驅動人類發現的原始動力;想象力是超越現有的知識和框架;而批判性思維則是善于對被廣泛接受的結論提出疑問和挑戰,并對疑問和挑戰提出新解釋、作出新判斷。學院開創的本科必修課程“批判性思維與道德推理”就是培養學生思考能力的一個具體行動。

第三,綜合性大學要發揮融合與會通的優勢。大學通常按照學科劃分學系和學院,專業分工容易使學科之間、學院之間相互隔離。學院近年來緻力于推進經濟管理教育與大學内其他學科和院系融合的教育理念。具體的行動包括:學院與8個院系分别聯合舉辦其他學科走進經管學院系列論壇;MBA項目與校内10個院系分别開辦MBA+X雙碩士學位;由學院發起,與校内其他14個院系聯合創建創意創新創業平台——清華x-lab等。“會通”被清華曆史學家何兆武先生稱為清華的傳統風格,是教師和學生對各類知識的融會通曉。學院推動的本科通識教育、深受EMBA學生喜愛的“清華探究”課程以及面向全校學生的清華x-lab,都是達到會通的具體方式。

二、教育項目改革創新

經管學院對所有教學項目先後進行了系統性改革,包括招生、課程設置,以及超越于課堂的其他教育環節,尤以下列三個教學項目最為突出。

第一,本科教育改革。學院的本科項目在各類教學項目中考生生源優勢最為突出,在全國高校招生中極具吸引力。繼2002年推出大平台招生和培養之後,學院在本科教育上提出通識教育、個性發展、國際化相結合的教育模式。通識教育是價值塑造、能力培養、人類文明核心知識獲取的三位一體教育,培養學生不僅成為專業人士,更要成為現代文明人。為此學院設計并開設了三類課程:政治思想理論課,中文、英語、數學基礎技能課,以及覆蓋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八個課組課程。個性發展則是融合學生個性的發展和對學生個性化的培養。學院為此開設了十幾門新生研讨課,開創了學術、創業、領導力三個方向的優秀人才培養計劃。在國際化方面,目前學院本科課程一半以上是全英文授課,所有學生都有機會到海外大學交換學習一個學期,越來越多的本科畢業生直接到海外就業。

第二,MBA教育改革。MBA項目在學院各類教學項目中學生人數最多,也是在國内最先創辦并保持領先的項目。在2008年MBA教育100年之際,學院推出的新版清華MBA課程具有四方面創新:品格培養和軟技能開發、體驗式學習、整合性學習以及全球化視野和經曆。學院首創的“整合實踐項目”就是一門基于體驗式、整合性的新課程。2010年,學院又進行了招生改革,在全國聯考的框架中,創造性地推出“綜合素養考評、提前條件錄取”的招生方式,錄取學生的綜合素質和領導力水平明顯提高。2011年,在中國MBA二十年之際,學院進一步提出新時期MBA發展三要素,即領導力、企業家(創業)精神、體驗式學習。2013年創建的清華x-lab是這方面的一個積極探索。

第三,EMBA教育改革。EMBA項目在學院各類教學項目中學生實踐資曆最資深,校友群體也極為凝聚。2012年,在學院開辦EMBA項目十周年之際,以EMBA教育使命“培養産業領袖,塑造企業未來”為導向,學院推出由“天”、“地”、“人”、“通”四大模塊組成的全新EMBA課程體系:“天”是指企業經營的宏觀環境;“地”是指企業經營的管理之道;“人”是指企業領導者的領導力;“通”是指“會通”,包括古今會通、中西會通、文理會通、商工會通。這個課程體系傾力打造知曉“天時”有高度、把握“地利”有深度、創造“人和”有溫度、“會通”八方有廣度,力圖實現世界一流、中國特色、清華風格的融合。

三、教師人事制度改革

建設一流學院,必須有一流教師。而教師人事制度決定教師的選擇、對教師的激勵和教師的發展。在經管學院,教師人事制度改革由使命驅動,并有計劃分步驟推進。自2006年起至今,學院已初步建立起一套系統的、與現代大學制度接軌的并符合學校、學院實情的教師人事制度。

學院教師人事制度改革的起點是教師人事制度改革理念,具體概括為:本着“三個畢竟”,秉持“兩個兼顧”,堅持“一個公正”。在改革思想層面上本着三個畢竟:我們畢竟是大學,我們畢竟是大學教師,我們從事的畢竟是創造性、思想性的工作。在改革設計層面上秉承兩個兼顧:既要與規範的現代大學制度接軌,又要符合國家、大學和學院的實際情況;既要考慮長遠目标,又要有合适的過渡措施。在實際操作層面上堅持一個公正,就是程序公正。

教師人事制度改革的第一個制度基石是在教師聘用和晉升制度中實行“準聘長聘制”。作為大學的試點學院,學院從2012年起實行了“準聘長聘制”:教師職稱分為助理教授(無長聘)、無長聘的副教授、有長聘的副教授和教授(有長聘)。評聘長聘的學術标準不再是與本院其他教師去争名額,而是與同一學術領域内、同一學術資曆階段的學者作比較,須在一定範圍内被認定為最高水平之一,而與名額無關。

教師人事制度改革的第二個制度基石是在教師薪酬和考核制度中實行“年薪制”。學院從2010年起實行年薪合同,規定教師的基本年薪和工作任務組合,包括教學、研究、服務。為此學院成立薪酬委員會,通過無記名投票決定每一位教師的基本年薪,并在三年合同到期時對教師進行全面審核。這給教師更加寬松的環境,有利于避免短期行為和追逐數量的傾向。實行年薪制後才有條件實行學術假制度:全職教師在學院服務每六年享受半年期全薪或一年期半薪學術假,可以去其他教學研究機構從事教學研究活動。學院也做實了講席教授制度,由薪酬委員會決定在薪酬之外的額外補貼,資金來源于冠名講席教授席位的捐贈。

四、學院治理現代化

建立現代大學制度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制度基礎。學院積極探索學院治理現代化,并充分意識到,學院是大學的一部分,學院制度應在大學制度的框架下制定,其中很多部分從大學制度中引申或細化而來。2013年9月,學院通過了“關于建設現代大學制度基礎上的學院治理的決定”,在學院治理改革方面邁出了關鍵一步,包括以下三方面:

首先是學院治理理念。現代大學制度基礎上的學院治理的核心是合理劃分學院内部學術、行政、監督之間的權力和責任邊界,同時明确和發揮學院外部利益相關者的作用,包括校友、學校、專業組織、政府指導部門、與學科相關的行業等。學院治理的目的是更好地實踐學院使命,使學院在制度保障下持續發展。

其次,教師是研究和教學的主體,在學院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學院中的學術問題必須主要由教師決定,實行教師治學。教師治學主要體現在維護學術自由和教師在學術标準制定(包括研究和教學)上的主導作用。這是教育“去行政化”的意義所在。學院在加強已有的學術委員會和教授提名委員會在教師治學中的決定性作用的同時,還建立了若幹由教師組成的委員會,比如系資深教師委員會、系教師招聘委員會、各教學項目委員會等,把教師治學落到實處。

最後,學院作為一個組織的高效運行取決于行政管理職業化。一方面,行政管理者的主體應該是職業化的職員,而非教師。學院為此專門建立了獨立于教師人事辦公室的職員人事辦公室,市場化地招聘并管理行政管理職員。目前,除了個别情況外,學院所有行政部門的負責人都由職員擔任。另一方面,行政管理職業化還體現在管理要建立在職業化規則的基礎之上。

學院編輯和公布了五套有關學院治理制度和管理制度的文件彙編,便于學院教師和職員查閱、遵守、監督、執行,它們是《學院内部治理組織制度彙編》、《學院外部治理組織制度彙編》、《教師手冊》、《職員手冊》和《學院内部運營規章制度》。同時,為了讓學院教師和職員清楚地了解學院每一個崗位的人員分工,學院公布并及時更新包括教師和職員在内的各崗位人員名單。

 

以上四方面的改革探索,很多還處于起步階段,成果如何還要留待未來檢驗。所有這些努力,都是在學院師生校友積極參與的基礎上,并得到學校和社會各界指導和支持下取得的。十年的實踐中也有三條粗淺體會:

第一,工作既要一脈相承,又要與時俱進;改革既要有目标的理性、激進,又要有路徑的人性、漸進。

第二,做事既要有想法,又要有辦法;确保“做正确的事”,努力“正确地做事”。

第三,行勝于言,既要行,也要言;先行後言,言行一緻。

回顧三十征程,展望願景挑戰,唯有盡心竭力,才能不負使命。全院師生校友追求完美,日新日進,共建清華經管學院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分别為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院長(2006-)和黨委書記(2006-)]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