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9日晚,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建院30周年“師恩難忘”系列活動——“師•長趙純均老師”座談會在舜德樓418舉行。包括現任院長錢穎一教授在内的100餘名趙純均老院長的同事及學生參加了本次座談會。在溫馨而又歡樂的氣氛中,師生們共同回憶起趙純均老師銳意變革、育桃培李的嘉言懿行;回顧了在趙老師帶領之下,經管學院二十餘年來人與事的變遷發展;感懷着趙老師在點滴細節中對他們每一個人的影響與改變。座談會由清華經管學院黨委書記楊斌教授主持。

清華經管學院第二任院長趙純均教授

座談會現場
伴随着清新溫暖的旋律,一段開場短片讓大家似乎又回到曾與趙純均老師共同經曆的悠長歲月,回想起他為清華經管學院嘔心奉獻的二十年華。從建院之初在校生不到200人到如今4000餘學生的規模,從幾間簡陋的辦公室到偉倫、舜德樓環繞的經管家園,在經管學院和經管人成長道路上,印記着趙老師堅實腳步。歲月流轉,正值壯年的他已兩鬓斑駁,但不變的是趙老師儒雅的氣度和燦爛的笑容。

楊斌教授
短片過後,主持人楊斌教授先幫大家給自己的老師出了個“難題”——呈現一段文字,講述與趙老師之間的故事,請趙老師來猜故事的主人公是誰。這中間有朱恒源老師(經碩1995/經博1998)在MIT樓前與趙老師吸煙的趣事,有潘慶中老師(經1980)與趙老師漫步查爾斯河邊聊起募款工作對學院的重要意義而改變他人生的難忘經曆,有張陶偉老師(經博1994)因做了一件違規的大事而令他見到了趙老師嚴厲的一面,還有毛波老師(經1982/經碩1987/經博2003)希望提前畢業的申請也曾被趙老師嚴肅地拒絕。當趙老師猜出“楊敏德女士還以為我是趙老師的女兒”這句是出自趙冬青老師(經碩1994/經博1999)之口時,這位“女兒”在現場已熱淚盈眶。最後,楊斌老師飽含深情地念出“他改變了我,這是我想說的”,這是他想對趙老師說的話,也是在場許多人的心聲。

校友分享與趙純均老師之間的故事
座談會正式開始後,斯澤夫(MBA1993)校友最先發言。看到這麼多老師同學歡聚一堂,斯澤夫高興地說:“感覺大家像一群回巢的燕子,燕子在學校裡面長大了之後飛了出去,但是當母校歡聚的時候我們又回來了,而今日的歡聚是為趙老師。”他把自己與趙老師的接觸描述為三個階段:從“吾院之長”,到“吾輩之師”,再到現在的“吾輩之友”。斯澤夫進入清華經管學院求學時,正值MBA項目初創,趙老師親自過問教學方案和同學們的學習生活。畢業後,每每遇到工作上的困難和事業上的轉折,他都會回到學院向趙老師請教。在斯澤夫看來,是趙老師一直在幫助他踐行着朱院長的教誨,腳踏實地地辦好一家企業。幾年前,斯澤夫有幸邀請到趙老師擔任公司的外部董事,趙老師在這期間給予了他如兄長般的關心和指導。雖然要在當晚趕乘航班返回四川,但斯澤夫仍在現場留到最後一刻才依依不舍地離開。

斯澤夫校友(MBA1993)
韓亦舜校友(經碩1982)和錢小軍教授夫婦是本科時的數學系同學。在韓亦舜看來,趙老師之于清華經管學院的發展,就如同“把一株小苗培養成一棵參天大樹”。雖然很遺憾自己沒能在趙老師身邊工作太長時間,但韓亦舜不無風趣地說,“後來我把錢小軍貢獻了出來,也算寄托我未盡的事業”。錢小軍教授笑着回憶了不同年代的幾件往事。1995年時,學院開始與MIT全面合作,趙老師和錢小軍教授在文南樓前相遇,趙老師鼓勵錢小軍教授到MIT學習管理溝通課程,這是她的學術和教學生涯中一次巨大且十分有意義的變化。2002年,也是在趙老師的推薦下,錢小軍教授有機會參與富布萊特項目,她因此放棄了美國綠卡,卻從未後悔過這個決定。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她從趙老師身上學到了很多,至今她在做很多事時,仍以趙老師為榜樣。而當錢小軍教授在2007年完成學院的AACSB認證項目時,最令她感慨的是趙老師的戰略眼光。在那個年代,決定加入一個國際組織需要魄力,但正是因為趙老師這項具有戰略意義的決定,學院擴大了國際的影響,也進一步确立了經管學院在國内的管理教育界的地位。

錢小軍教授與韓亦舜校友(經碩1982)
薛鐳教授(經碩1984)和趙老師一起度過了經管建立伊始的歲月。當時學院面臨着師資不足、研究經費短缺等種種問題,記得當時經管開始狠抓學術後,作為青年教師的薛鐳老師壓力倍增。不過趙老師的一句“我怎麼會舍得把你們開掉呢”讓他安下心來。他還回憶說,後來,為了實現建設一流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的目标,趙老師花費巨大精力推行了特聘教師的制度,使學院的師資水平大幅度提高,在他看來,這是經管學院騰飛的開始。

薛鐳教授(經碩1984)
潘福祥校友(經1983)是早于趙老師來到經管學院的。那時,學院由來自不同院系的教師調劑組成,管理複雜、運作困難,很多學生對師資都有不滿情緒。當時還是自動化系講師的趙老師臨危受命,被調到經管承擔管理工作。最初同學們還心存疑慮,但與趙老師一番推心置腹的談話消除了彼此間的隔閡,也讓學生開始從心底接受經管這個大家庭。趙老師仔細聽取了學生們的意見和需求,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并開誠布公地闡述了他的努力和難處。用潘福祥的話說,是趙老師的領導力和師長風度折服了學生。同時,趙老師從系統工程的角度出發,疏通渠道,穩步發展,逐步改善了經管學院存在的各種問題。令潘福祥至今印象深刻的還有趙老師對于他們德性的教誨:以誠感人,以德服人,修身克己。這些教誨讓他們受用終生,即使走向社會,也能時時刻刻恪守職業操守,從而在充滿着巨大誘惑的金融行業約束好自我。潘福祥表示,無論是為人還是為學,趙老師都以長者的身份給了他們這批學生無限的溫暖和幫助,是趙老師的培養和信任成為了他堅守20餘年為清華經管學院MBA學生教授投資學的動力。

潘福祥校友(經1983)
“有遠見”與“做事實在”兩個關鍵詞是陳國青教授對趙老師的評價。在他眼中,趙老師不光對學院自身發展的決策極富有戰略眼光,對國内教育管理重大的舉措和學校很多事情也都極具前瞻性,這對陳國青教授後來從事對外合作工作影響很深。同時,趙老師在工作中非常“實在”,能夠綜合考慮到學院在當前國内所處的位置,以及在學校所處的位置,有針對性地提出很多非常全面而切實可行的發展思路,這也令他印象非常深刻。最後陳國青教授還提到,趙老師“寬以待人”的口碑多年來在校内校外都很一緻,這是最令他敬佩的一點。他也會繼續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并希望趙老師健康、開心。

陳國青教授
座談會現場有許多校友曾在趙純均老師門下攻讀博士學位,這位在日常工作和生活裡和藹可親的趙老師,在這些校友的心目中,當涉及到學術和研究,則是嚴謹且嚴厲的。
在管理科學與工程系黃京華教授(經1981/經碩1986/經博2000)的記憶中,趙老師在上世紀80年代便從國外帶回來當時國際上最前沿的一個研究課題——決策支持系統。同時,趙老師也特别鼓勵大家進行新的探索,給大家的指導也非常超前。在她看來,趙老師如果不是去做了管理工作,一定會在學術領域能取得更優異的成果,這當中有趙老師的犧牲和奉獻。

黃京華教授
修軍校友(經碩1986/經博1995)回憶起曾經的博士導師徐國華老師在他求學期間過世的往事不勝唏噓。也正是在趙老師的幫助下,他克服了不少困難,才得以完成博士學業。畢業多年,當修軍每次在工作上有些新的想法、困惑或成就,都會想着要回到學院給趙老師彙報彙報。當遇到困惑時,趙老師經常會給他一些中肯的意見。而在他為成就沾沾自喜時,通常會是客觀的批評警醒。修軍說,這些年來,自己一直在接受趙老師的教誨、指導。

修軍校友(經碩1986/經博1995)
創新創業與戰略系雷家骕教授(經博1989)談到了跟趙老師打交道的三個感覺。第一,趙老師講整體,講大局,他規範學院整體發展,從大局考慮事情;第二是趙老師講人情,在很多國際交流的場合,趙老師都會顧及大家的感受并在很多細節上提醒和照顧大家;第三是趙老師講溝通,很多時候,他和趙老師的溝通都是在碎片時間裡進行的,離開辦公室的嚴肅環境,往往效果卻很好。

雷家骕教授(經博1989)
殷勇校友(經博1992)深情回憶了他報考經管學院直博時趙老師在病床上為他面試的情景。他說,自己在求學期間最重要的三個階段是趙老師給蓋的三個章,從第二學位獲得、碩士論文開題、到博士論文評審,都經曆了趙老師的嚴格把關,這也使他感覺“走向社會的時候腰杆還是比較硬的”。說起趙老師在系統工程和控制語言、控制理論方面的學術造詣和對自己的指導,殷勇至今仍對趙老師曾說過的兩句話印象深刻,“系統工程的複雜之處在于随着系統數量的增加而使得複雜性成指數增長”,“系統工程之所以複雜,不是因為物理系統而複雜,實際是因為加上人的因素而複雜”。這兩個觀點不僅指導了殷勇的博士論文研究,至今仍對他進行投資和管理工作的研究起着指導性作用。

殷勇校友(經博1992)
雷曜校友(經1992/經博1997)自1997年本科畢業後便開始在趙老師的門下學習,對他而言,趙純均老師不僅是老師,更像父親一樣關心和指點着他。雷曜說,他也很喜歡、很享受回到校園,回到趙老師身邊的每一個瞬間,也特别希望能經常帶着家人一起回到趙老師身邊,去趙老師家裡向他彙報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雷曜校友(經1992/經博1997)
金荦(經1987/經博1998)、曲家浩(經1987/經碩1992)、張元傑(經1987)、和黃國威(經1987)四位校友是同年級同學。金荦校友和張元傑校友都不約而同地提到,雖然自己感覺在本科五年沒有與趙老師有太多的溝通與交流,但畢業多年以後趙老師依然記得他們,并且為他們無私地提供幫助。黃國威校友則提到,正是在趙老師主管學院事務的那些年,帶領着經管學院适應了大環境從馬克思主義傳統的計劃經濟向現代市場經濟的轉變,趙老師是學術大家,也是行政能手。曲家浩校友在校期間曾擔任學生會主席,他說,趙院長不僅在學生工作上支持和信任自己,走出社會後,他也一直得到了趙老師的關心和關懷,這一切都令他心存感恩。曲家浩在當年是學校裡著名的校園歌手,曾獲得校歌賽冠軍。最後,他現場為趙老師送上了一曲《You raise me up》,曲家浩深情動人的歌聲唱出了在場所有人的心聲。

經1987校友
2000年代初期入學的本科校友戲稱自己是得到趙純均老師作為院長全程指導的學生。張岩(經2000)和張哲(經2002)兩位校友談到在趙老師的支持下創辦院長下午茶活動的往事。劉漫兮(經2001)校友則回顧了在國外讀研後找工作時趙老師對他的引薦和幫助,這些經曆影響了她的價值選擇,并最終讓她決定重返經管工作。談到趙老師對于學生們生活上的關心,白雪石校友(經2002)也講述了他和趙老師的一段往事。在他2007年赴法國高等商學院交換時恰逢趙老師前來開會,趙老師專門和他們三名留法經管學生見面并詢問他們生活狀況,在得知他們夥食不佳後,趙老師還特意請他們好好地吃了一頓法式大餐。張羽校友(經2001)則與大家共同回憶了在瓢潑大雨中,趙老師親率學院領導,舉着印有學院标志的雨傘到馬杯賽場為經管學子加油助威的感人情節。

2000年代初期校友
清華經管學院師資團隊中許多位教授,都曾經得到過趙純均老師在工作上的幫助和學術上的指引,他們如今已經成為了經管教師團隊的中堅力量。
領導力與組織管理系王雪莉教授(經博1999)在1997年以教師的身份加入經管學院的後,便擔任MBA班的班主任,後來還接任了院黨委副書記的職務。在她迷茫還沒有融入的時候,趙純均老師在工作上不斷給她鼓勁,給她信任。2005年,也是在趙老師的指引下,王雪莉教授有幸參與了“中國式管理”課題的研究。通過這個項目的積累,令她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在她看來,這個項目也成就了經管學院的全球視野,中國情懷。
領導力與組織管理系曲慶教授(經1988/經碩1995/經博1999)曾與趙純均老師共事多年。他用柳傳志的管理三要素概括了趙老師在經管學院所做的事情。建班子,趙老師本着寬容、負責的态度,具有大局觀念;定戰略,以我為主,博采衆長;帶隊伍,發展師資力量的同事,趙老師還經常說,“要讓老師們過上體面的生活”,他也用自己的人格風範,構建了教師隊伍團結尊重的文化氛圍。
會計系肖星教授(經碩1994/經博1999)和創新創業與戰略系段志蓉教授(經碩1994/經博1999)都曾就讀師資班。她們感慨說,當年全部的專業課程都是由國外請來的教授授課,這是那個年代無法想象的特别好的教育,而這都是得益于趙純均老師為他們創造的機會。
金融系郦金梁(經1992)教授也從校友的角度回顧了在轉型期趙老師帶給學院的轉變,在90年代初期,學院因趙老師的一系列創新舉措而學術興盛,蓬勃發展。作為學院MBA項目和專業碩士項目主管副院長,他還感謝了趙老師對MBA項目建設的貢獻。他引用了國務院學位辦孫也剛主任的一句話“趙純均同志是中國MBA教育事業的開拓者、創始人,也是其他專業學位的領航員”。郦金梁教授認為,這是對趙老師最準确的評價。

學院教授
正如郦金梁教授所說,趙純均老師的名字,已經與中國MBA、EMBA教育密不可分。經管的MBA與EMBA學子,也從中收益頗豐。
徐中校友(MBA1997/經博2005)在就讀MBA期間也曾有過對課程和師資不滿的經曆,那時趙老師與同學們面對面交流了2個多小時,并且和大家誠懇地說,學院MBA項目隻有六年的時間,還不完善,希望同學們把自己當成學院的一員一起來完善課程體系,完善教學,這件事令他印象特别深刻。童之磊校友(MBA1998)本科就讀于清華汽車系,是經管學院與MIT合作的國際MBA項目吸引了他報考MBA。在他看來,趙老師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領導者,能慧眼識金,發現人才,而且趙老師銳意創新的開拓精神也正是這許多年來不變的經管精神。而韓嵩校友(MBA2000)為了參加這場座談會專程從西甯趕回北京,隻是想當面對趙純均老師道一聲感謝。張洪源校友(MBA2004S)回憶說,趙老師辦公室的門經常是打開的,她自己就曾大膽走了進去,與趙老師面對面交流,那次近距離接觸,令她感受到的是趙老師溫和儒雅的大家風範。

MBA校友
嚴高明校友(EMBA2002)說,自己是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回到學院參加這次座談會的,在清華經管學院就讀EMBA的經曆改變了很多人的人生。他還回憶起趙純均老師在七、八年後仍記得自己的一件小事,這讓他從中體會到趙老師對人的尊重,這對他的管理工作也頗有啟示。曾莉瑛(EMBA2002)所感受到的是,趙老師這一代教育開拓者的艱辛,傳承下來,作為清華經管校友應當具有責任感。莫覺凡校友(EMBA2004)也是專程從四川趕來參加活動,趙老師對領導力的解讀令他收獲頗豐。他們将一幅寫着“鴻儒”二字的字送給的趙老師,表達了EMBA學生對趙老師的感激之情。

EMBA校友
現場其他校友以及曾與趙老師共事過的職員、教師也紛紛發言,表達對趙純均老師的感恩、尊敬之情。金融系李稻葵教授(經1980)與曾任學院合作發展辦公室主任的潘慶中老師(經1980)身在德國,外事活動間隙,打電話到現場,與趙老師共叙當年情。遠在美國的過大江校友(經1985)和剛剛博士畢業走上講台的戴珒校友(經2003/經碩2007/經博2010)通過錄制視頻的方式帶來了對趙老師的問候。身在美國的王瓊校友(經1983)為趙老師獻上了一首詩:“十載蹉跎志未銷,西風看罷領新潮。精儀樓深嫌日短,管院任重望月高。銜枝聚沙壘寶塔,吐哺市骨攬俊豪。今時氣象當年夢,回首滄桑說逍遙。”
活動臨近尾聲,院長錢穎一教授與大家分享了自己與趙純均老師的四次交談。第一次是在2001年6月,當時錢穎一還在美國任教,回國期間趙純均老師與他探讨了如何吸引海外教師來清華經管學院講授課程的問題。這次交談之後,錢穎一回到美國開始多方聯系組織,最終學院的特聘教師項目于2002年4月正式啟動。錢穎一教授、白重恩教授、李稻葵教授都是通過特聘教授項目來到經管學院任教,最終成為學院的全職教授,并進一步承擔了學院的行政工作。特聘教授項目對學院的師資隊伍建設具有深遠的影響。
第二次交談是在2006年9月,錢穎一教授即将接任學院院長,他同趙老師進行了一次長談,趙老師提出了他期望學院要做的一些事,其中有三件事令錢穎一院長至今仍印象深刻:第一件事是要在本科項目中争取招到文科狀元;第二件事是經管學院要占住一些“制高點”,比如全國MBA教指委,亞太商學院聯合會(AAPBS)等國際組織;而第三件事是要建一棟新的教學樓。這三件事中的前兩件事已經實現,第三件事正在實現。
第三次交談是在2007年8月,趙老師從美國訪問回來,在一個小型研讨會上介紹了美國一些商學院在MBA課程改革方面的新動向,特别強調軟技能的培養和體驗式學習。這次研讨會後,經過了一年的考察調研,學院于2008年在全國率先推出新版MBA課程。
第四次交談是在2013年10月的顧問委員會會議上。錢穎一院長報告了學院報告了學院啟動的清華x-lab(清華x-空間)之後,趙老師非常肯定地說,與大學的其他學科、院系的融合,是經管學院非常應該做的事情。在錢院長看來,趙老師的肯定,對學院的這一工作是很大的動力。
回想起這四次交談,錢穎一院長深有感悟。他說,學院曆經30年,“十年風雨,二十風華,三十風采”,期間四任院長,堅持不變的是“一脈相承,與時俱進”的傳統。這個傳統,是學院能獲得今天成就的保障,是學院生命力和創新精神的源泉。他相信,堅持這個傳統,學院将會在下一個30年以及今後的更長時間裡成就更加卓越。

院長錢穎一教授
在座談會的最後,趙純均老師向大家表達了謝意,他也感謝學院創造了這樣一個機會,讓自己能夠與多年未見的學生和朋友們見面和交談。趙老師跟許多人說過,對于得失的态度,應當是“得也淡然,失也泰然”,但今天大家的肺腑之言令他十分感動,他也想趁此機會與大家分享一些“碎片式”的感想。
回顧經管學院的前十年,趙純均老師說,那确實是非常困難的十年,内部師資力量匮乏,外部資源不足,大環境也遠不如現在穩定。初到經管,他也曾有過身陷沼澤的無力感,但大家齊心協力,渡過了那個難關。談起有人提到他因為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學院的管理工作上而付出和放棄了很多,趙老師真誠地說,自己在其中收獲的更多,有那麼多聰明的教師和學生,而與聰明的人共事,是非常好的享受。那時大家都把學院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樂于奉獻,願意投入,敢于提出新的想法和建議,從這些人身上,自己真的學到了很多。
趙純均老師還提到,當時支撐老一代經管人克服困難,渡過難關的精神支柱源于大家希望為國家做點事情的樸素思想。在當時的社會和經濟環境下,這不是多麼高尚的動因,時至今日,這也并不是隻挂在嘴邊的大道理。雖然社會環境變化很大,但如果能有一種思想支撐着自己,往自己認為正确的方向一直做下去,那就非常好。在座談會現場曾有校友提及赴甘肅社會實踐對自己思想上的沖擊和影響,趙老師對此頗感欣慰。他說,如果我們的學生能因此有一點收獲,留一點東西在心裡頭,那我們的教育就有了幾分成功。
随後,趙純均老師與大家分享了“責任感”的含義。他寄語在座從事管理工作的校友們,作為管理者,無論面對順境還是逆境,都要有擔當。經管學院在前十年的許多改革舉措得以在艱難的環境下推行,也正是因為當時學院有一個有擔當的管理團隊。
趙純均老師還與大家分享了自己多年來的一個感想: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要提倡一種“關愛”的價值觀。趙老師也以此自省,回顧自己來到經管學院以後,思考的更多的是如何管理,而不是關愛,而在西方的許多學校,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價值觀導向。他希望大家能夠想一想,是否在當今的社會中,在這方面有所欠缺;而在學校的環境裡,幹部與下屬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也應當提倡這樣的價值觀。

座談會前與會者合影
最後,趙純均老師引用了王瓊校友詩中的一句“回首滄桑說逍遙”,他笑着對大家說,滄桑都已經回顧完了,他以後的主要任務就是“說逍遙”。此時,夜色已深,在歡樂的笑聲中,本次座談會落下帷幕。(供稿:院慶籌備組 通訊員:孟祥夫 責編:任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