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6日,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思想•創新”院慶系列學術論壇:結構轉型與經濟增長在舜德418舉行。中央财辦經濟專家王志軍博士、方星海博士,中國人民銀行貨币政策司副司長姚餘棟博士,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副院長、經濟系弗裡曼講席教授、系主任白重恩,經濟系教授鞠建東等作為嘉賓,與在場聽衆分享和探讨了他們對于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和增長的思考。王志軍、方星海和姚餘棟三位嘉賓均畢業于清華經管學院。

參會嘉賓
在全球化的今天,正經曆着“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中國經濟,在結構轉型和增長方面正面臨着全新的機遇和挑戰。清華經管學院建院三十年來,秉承着“創造知識•培育領袖•貢獻中國•影響世界”的使命,在教師研究和人才培養上,都着力為中國經濟發展問題貢獻新思路。針對中國問題,經濟系的多名教授在發展經濟學、制度經濟學、國際貿易等多個領域取得卓越的成果;同時,很多清華經管所培養出的博士生,也在中國的政府決策機構扮演重要角色。值清華經管學院建院三十周年之際,邀請經濟系相應領域的教授和校友一同探讨中國經濟轉型和增長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次論壇由經濟系鞠建東教授作為主持,清華經管學院副院長白重恩教授首先緻歡迎詞。論壇在王志軍博士題為“對結構轉型的一點思考“的演講中正式開始。王志軍博士細緻地分析了經濟結構轉型的目的、動力和判斷标準:他指出結構轉型的目的在于使國家形成新的增長活力和競争優勢,動力在于經濟發展,類型分為自我培育型(如美國的IT産業轉型)和輸入型(例如其他國家的IT産業轉型)。王志軍博士還闡述了中國的經濟轉型所面臨的問題,包括環境惡化、原創技術缺乏、勞動力成本上升、内需不足、世界經濟尚未完全複蘇等,并提出了政府與市場結合、發展與改革結合、改良與創新結合的理念以推進中國的經濟轉型。

經濟專家王志軍

經濟專家方星海

經濟專家姚餘棟
方星海博士在他的演講中闡明了他對中國對外開放的思考。通過大量生動的案例,方博士指出,中國應該有效地利用國内的市場規模、外彙儲備和建設能力,引入外國先進技術,并通過在國外建設工業園區等方式解決産能過剩的問題。姚餘棟博士在他關于“全球流動性與新興市場國家增長”的演講中提出,非“國際外彙儲備貨币”發行國存在“全球資産短缺”問題。這是由新興市場的規模與流動性的不對等導緻的,即國際外彙為這些經濟體所提供的流動性可能無法滿足這些市場的高速增長,從而帶來流動性短缺問題,阻礙新興經濟體的發展。要解決這一問題,姚餘棟博士指出,需要改革國際貨币體系,要求儲備貨币發行國在決策是否發行貨币時與新興經濟體充分溝通。

白重恩教授

鞠建東教授
随後,經濟系系主任白重恩教授展示了他在“投資中的扭曲和經濟結構問題”上的研究成果。白重恩教授通過一個簡單的理論模型,解釋了當前社會中同時存在的資本成本高、投資回報低、投資率高、教育回報低等現象。他認為,由于政府投資偏向于初級勞動密集的基建行業,勞動市場對初級勞動力的需求提高,這于是增加了初級勞動力相對與高級勞動力的工資,從而導緻教育回報率下降;同時,政府投資的擠出效應導緻了其他行業投資成本提高和投資率下降。經濟系的鞠建東教授闡釋了他對“全球價值鍊與中國的經濟結構調整”的理解,并提出了全球價值鍊時代可能産生的經濟學革命。鞠建東教授指出,随着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有希望做到對現實經濟活動進行模型化、信息化、數字化;這種技術變革可能引發經濟學思想的變革,即在解決了計劃經濟中存在的“信息問題”後,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有可能将發生革命性的變化。最後,嘉賓們與到場觀衆進行了熱烈的互動,白重恩教授、姚餘棟博士等為在場觀衆詳細地解答了有關政府投資、貨币政策等方面的問題。
本次活動作為清華經管學院30周年院慶“思想•引領”系列學術論壇之一,通過清華經管傑出校友和在職教授的演講,深入地分析了中國在結構轉型與經濟增長中的機遇與挑戰,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卓有見地的思路。(供稿:經濟系通訊員:魏冬責編:鞠建東)
關于清華經管學院30周年院慶“思想•引領”系列學術論壇
在清華經管學院建院30周年之際,以學院所屬七個系為核心,以關注産業前沿為特色,以多年的學術積累為基礎,學院将在三月舉辦“思想•引領”系列學術論壇。論壇内容豐富、思想深刻、參與廣泛、面向現實。
經管學院活躍在經濟管理領域的知名學者将結合中國實踐,以科學的思考和研究為前提,多方面、多角度探讨各領域的重點和熱點問題;各論壇上的特邀嘉賓将結合國内外形勢,研判趨勢和前景,分享智慧與經驗,解讀政策和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