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華師生學習《朱镕基上海講話實錄》座談會上的講話
清華學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院長錢穎一
2013年8月23日
今天,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師生舉行學習《朱镕基上海講話實錄》座談會。在過去的四年中,朱镕基總理共有三本書問世,每一次都産生轟動效應。四年前《朱镕基答記者問》出版,學院在2009年9月11日舉行學習《朱镕基答記者問》座談會。兩年前《朱镕基講話實錄》四卷本出版,朱院長贈送學院500套,學院在2011年9月22日舉行《朱镕基講話實錄》座談會,當時的情景還曆曆在目。上個星期,2013年8月12日,《朱镕基上海講話實錄》舉行首發儀式,朱院長的第一個博士生、學院市場營銷系主任趙平教授在儀式上發言。今天我們學院在這裡舉行座談會,暢談學習《朱镕基上海講話實錄》的感想和體會。
我拿到這本書後從頭到尾讀了一遍,感想很多。首先我想說的是,清華經管學院1984年春季成立,朱镕基教授擔任首任院長。到了1987年年底,在擔任院長三年半後,他調任上海市市長,但仍然擔任學院院長,指導博士生。從1987年底到1991年春,他擔任上海市領導,也是三年半的時間。之後他回到北京擔任國務院領導。在此期間,他還一直擔任清華經管學院院長,直至2001年。從2000年開始至今,他一直是學院顧問委員會的名譽主席。在近30年中,朱镕基院長與清華經管學院結下不解之緣,學院師生對我們的老院長感情極為深厚。今天來參加座談會有一些就是朱镕基擔任院長時的教師和學生。他們接下來會談自己學習《朱镕基上海講話實錄》的體會。
我感到,閱讀這本書首先需要理解當時的環境背景。應該說,從1988年至1991年初這三年多時間中,國内經濟形勢十分困難、政治環境十分嚴峻。朱院長是在這個時期上任,并且在這期間在上海推動各項工作,大膽改革開放,為上海後來的大發展打下了基礎。1988年我在國外讀書,利用暑假的三個月時間在國内多個省市(包括上海)做調研,所以對當時中國經濟狀況有所了解。一方面,中國經濟還未走出短缺經濟的困境;另一方面,經濟改革全面展開,各種矛盾錯綜複雜,經濟發展受到了嚴重挑戰,突出表現在通貨膨脹達到了改革開放來從未有過的程度。1989年的政治風波更是導緻經濟增速大幅度下滑,改革開放的方向受到質疑,同時還受到了來自國際社會的強大壓力。這就是這本書中的文章和講話實錄的大背景。我體會,要理解這些實錄的意義,首先要理解那個時期的環境。
在這個背景下我談兩點感想。第一個感想是,在财力、物力都十分困難的條件下,我們看到的是朱市長做事的“力度”和“速度”,十分令人敬佩。這在這本書中有充分反映。在體現“力度”方面,比如成立外資委員會,一站式解決審批問題。這個力度非常強。在體現“速度”方面,我們看到他在擔任市長的三年中做了那麼多的事,不僅着力解決眼前問題,而且還抓緊長遠發展的大事。一方面是眼前問題,比如菜籃子、交通問題,他一上任就抓,這是當時上海面臨的突出問題。另一方面,他不僅隻抓眼前問題,而且還抓長遠問題,為上海日後的大發展打基礎。比如浦東開發、成立上海證券交易所、啟動住房改革,這些都是關系到上海長遠發展的大事,都是在經濟形勢并不好的時候出台和啟動的。上海證券交易所是在經濟低谷的1990年成立的。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朱市長經常會說,正是因為經濟上遇到了困難,發展中出現了問題,所以才要依靠更多的改革、更大的開放、更快的發展來解決問題。
我的第二個感想來自書中的下面這四篇文章。前兩篇是朱市長在1988年11月29日會見德國專家格裡希的談話,和緊接着兩天之後的1988年12月1日他在格裡希為1200多位大中型企業廠長作報告之後的講話。後兩篇是1989年10月9日在上海市市長國際企業家咨詢會議預備會議(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以及一個多月後關于上海金融業發展和開放問題的講話。
前兩篇是朱市長邀請西方發達國家的管理專家—70多歲的格裡希來上海,認真聽取他非常尖銳的批評和建議,虛心學習和借鑒發達國家的企業管理經驗,以提高中國企業的質量管理水平。1988年11月29日朱市長在會見德國專家格裡希時非常耐心、認真地聽他的講話。我特别能理解本書編輯保留了大篇幅的格裡希的原話,他講的如此之細,在每一個企業看到的每一個細節,比如這個廠房的玻璃碎了,那個工廠的環境很髒等細節。朱市長耐心地聽完這些對中國企業管理的尖銳批評之後,立即邀請他為1200多位上海的大中型企業廠長作報告,還特别叮囑說,你要像跟我剛才談話時一樣的尖銳。在兩天後格裡希的報告之後的講話中,朱市長特别強調要使用國際質量标準,不能用低标準,也不能用兩個标準。格裡希提出的一個批評就是,中國企業出口産品用一個标準,而在國内銷售的産品是用另一個較低的标準。格裡希認為這樣不好。朱市長說他非常贊同,隻能用一個标準,就是國際标準。朱市長不僅是認真聽一個外國專家的意見,而且迅速地把這些内容傳遞到1000多名上海廠長。當時上海共有一萬名大中型企業的廠長,這些聽衆就占了十分之一。這是不得了的大手筆。
後兩篇的時間是1989年下半年。我們都知道這個時候的政治形勢非常嚴峻,經濟形勢十分困難,而且在意識形态上很僵化。正是在這個時候,10月9日,朱市長發起成立上海市市長國際企業家咨詢會議,邀請美國AIG主席格林伯格先生擔任會議主席,并決定今後每年召開一次會議(這個會議至今已經開了20多次了)。這不僅僅隻是一個形式。在一個多月後的12月2日,在朱市長關于上海金融業發展的談話中,他特别提到了這個咨詢委員會會議,并引用了格林伯格在會上提出的關于引進外資銀行的建議,以及他對金融監管政策的一系列意見,而這些又都在接下來的上海金融業發展規劃中體現出來。
我對此很有感觸。一方面,格林伯格也是我們學院的顧問委員會委員,他多次同我講過朱院長發起的上海市市長國際咨詢委員會,并且對他擔任第一任主席深感自豪。另一方面,我自己在過去這七年中,每年參與組織學院的顧問委員會會議,聆聽朱院長的教誨。讀了這兩篇,讓我對朱院長在2000年發起成立清華經管學院顧問委員會,并且每年召開一次會議的意義,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一共創建過兩個顧問委員會,一個是上海市市長國際企業家咨詢會議,另一個就是清華經管學院的顧問委員會。在他離開上海之後,清華經管學院顧問委員會就是他每年唯一參加的顧問委員會會議了。在每年的學院顧問委員會會議上,朱院長都非常認真地聽取委員們對學院發展的建議,并教導我們要做世界一流,就要認真學習世界上的先進經驗,而且檢查我們是否落實。這些都對經管學院的發展至關重要。在讀了這本書後,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朱院長認真聽取國外專家的意見,并結合中國實際情況,參考借鑒國外經驗的決心和魄力。他既不是嘩衆取寵,裝飾門面,也不是生搬硬套,盲目照抄。而是結合中國國情,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為的是要做世界一流。特别是在1989年下半年那種環境下發起成立上海市市長國際企業家咨詢會議,更是感到不可思議,因為當時不像今天這樣開放。
最後,我們期待朱院長在明年30年院慶的時候,回學院看看。清華經管學院的師生校友都非常想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