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4-26日,“全球價值鍊與經濟結構調整國際讨論會”在北京召開。商務部前部長、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會長陳德銘應邀出席并發表主旨演講。
陳德銘說,他在商務部部長任上就十分關心全球價值鍊問題,這是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必然要出現而不可回避的課題。冷戰結束以來,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各個國家更多專注于産品價值鍊的某個環節而不再是某種産品。反映這種新的國際分工和生産方式的全球價值鍊概念更加清晰地出現在世人面前,它對國際生産、國際貿易投資産生了深遠影響,主要表現全球貿易模式發生改變、國際資本流動更趨複雜、世界各地的依存度進一步加深,以及國際分段式生産帶來分工格局變動。
陳德銘強調,随着各國參與經濟全球化活動的觀念認知得以更新,傳統上以關境(海關境域)計算出口商品總值的國際貿易統計缺陷逐步顯現,舊日的順差、逆差概念不能如實地反映貿易夥伴之間的利益格局,反而為孳生貿易保護主義提供了借口。為此,世貿組織提出“世界制造倡議”,呼籲從全球價值鍊角度改進國際貿易統計方法,關注各國在對外貿易中的增加值含量。近年來關于貿易增加值核算的研究及推廣工作在國際上發展迅猛且成果頗豐。目前,經合組織和世貿組織等國際組織已對貿易增加值核算方法給予了相當關注并不斷開展推廣工作。通過數據收集和分析,依靠貿易增加值核算指标來反映當代産品的“世界制造”,借此糾正現有統計下的信息誤導,并更進一步的将全球價值鍊的讨論深入到貿易談判、投資政策、就業與産業競争力,市場開放等更廣泛的政策領域,全球價值鍊的研究逐步取得國際共識。
陳德銘強調,中國也十分關注國際社會對全球價值鍊及國際貿易統計改革的讨論。這種研究能夠使我們客觀評估各國在全球分工中的真實地位,加強各國宏觀政策的協調,積極推進全球貿易投資自由化,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同時,深化對全球價值鍊的認識,也将對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外貿結構升級帶來諸多啟示。他闡述了對全球價值鍊問題的四點看法:
第一,緊抓融入全球價值鍊的戰略機遇期,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全球價值鍊把世界各國的經濟更加緊密地融合在一起,一個國家如果遊離在價值鍊之外,勢必喪失發展的良機。中國三十五年改革開放的曆史,實質上就是融入全球價值鍊的曆史。回顧我國改革開放曆程可以發現,為适應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每十年左右我國對外開放都有新的大舉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國建立經濟特區以及推進沿海對外開放,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推動第二輪對外開放,2001年末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是第三輪對外開放。這三輪開放的成功實踐增加了我國融入全球價值鍊的廣度和深度,推動了思想觀念的解放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
今天,經濟全球化在調整中不斷深化,區域經濟合作空前活躍,無論是有型的資源、貨物,還是無形的資訊、服務,各類資源與要素的全球配置已成大勢所趨。而我國現有開放格局還基本是10餘年前加入世貿組織時所奠定的,新形勢呼喚着我們在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方面,果斷地邁出新的步伐。中國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重視深化改革開放,多次強調要以開放促改革。我們應着眼全球價值鍊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更有前瞻性地謀劃自身的開放格局,全面參與國際競争與合作,努力實現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的目标。
第二,謀劃我國全球價值鍊布局,推動産業升級和外貿發展方式轉型。通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努力,我國在全球價值鍊的地位不斷提升,加工貿易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從50%以上逐步回落,2012年下降至34.8%。但以低要素嵌入全球價值鍊低端來發展經濟,随發達國家的創新設計從事加工組裝,是我國發展一定階段的特征。當前我們仍主要處在這種特征之中,工業化總體處在初中級階段,就業問題是社會的主要矛盾。但是由此也帶來了一些不容回避的問題,如收益相對較低;位處産業鍊下遊,承擔的市場風險、環境代價等遠較上遊為大;産品升級跟随人後,不利于技術創新。随着中國經濟的發展,勞動力價格攀升,環境保護問題日益突出,彙率提升和原材料價格上漲,使傳統的從事低價值加工的優勢正在逐步減弱,而與此同時,研發和設計的能力、資本運作和市場營銷的能力都在逐漸增強,因此參與全球價值鍊分工的角色也正在漸變之中。
對中國來說,加快進入全球價值鍊,任務十分迫切。我們要在嚴格保護知識産權和開展國際合作的基礎上,準确評估不同産品和産業在全球價值鍊的地位分工和競争力,明确升級的目标和方向,努力突破關鍵技術,增強營銷能力,擴大技術、品牌、服務對出口的帶動作用,加強設計、研發等高級生産要素的積澱,加快“走出去”步伐,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培育向全球價值鍊中高端延伸的國際競争新優勢,在鞏固“中國制造”、“中國加工”的同時,推動“中國研發”和“中國設計”,通過産業升級實現全球價值鍊中的再布局。
第三,營造有利全球價值鍊拓展發育的良好環境,推動多雙邊合作。多邊協議是全球價值鍊最佳的實踐方式。當有更多的國家參與,市場在多邊基礎上開放時,全球價值鍊的獲利将更大,能進一步放大貿易自由化對投資、增長以及就業創造的影響。這樣的多邊開放不僅需要消減關稅,還需要更加高效的服務以及人員、資金和技術的跨國流動,需要确立包括貨物、服務、投資、競争、知識産權和勞工短期流動的綜合性多邊協議,從而為全球價值鍊營造最佳的拓展環境。
為此,我們應堅持把世界貿易組織作為推動全球貿易自由化的主渠道,積極推進多哈回合談判。當前,談判在久拖不決的僵持中看見了略有松動的光亮,各方正積極争取在世貿組織第九次部長會議前達成早期收獲,這是挽救多哈回合不容錯失的寶貴機會。和多邊貿易體制相比,目前全球尚缺乏統一的投資體制,國際間約有近3000個涉及雙邊投資内容的協定。碎片化的投資規則和跨國投資快速發展的需要是不相适應的,構建一個具有更廣泛效力的多邊投資規則是需要我們認真研究的。
第四,建設全球價值鍊下的國際經濟新秩序,推動中國話語權提升。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國際經貿規則标準改革和創新進入活躍期,以守成大國和新興大國對話為特征的新一輪改革開始啟動。全球價值鍊下的國際貿易核算方式改革引發了國際組織和各國政府的高度關注,并成為G20峰會的議題之一。去年4月份,我在墨西哥巴亞爾塔港G20首次經貿部長會議上提出,要正确認識全球價值鍊,全球價值鍊是經濟全球化深化的必然産物,既要尊重各方參與價值鍊的權利和自身的利益訴求,更要發展和擴大各方的共同利益,避免保護主義等人為因素幹擾或切斷全球價值鍊。長遠來看,國際貿易統計方法改革是大勢所趨,這一進程的實質是國際經貿規則的演進和孕育,中國正在積極參與全球價值鍊下貿易增加值核算方式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希望在國際貿易評估方法的改革中,能夠體現中國的技術貢獻,以此來科學客觀地評價當前所謂的貿易失衡問題,深化對全球經濟失衡的再認識。更重要的是,要在準确判斷全球經貿格局的基礎上,加強國際協調,制定更加有效的國際經濟規則,推動全球貿易與投資的便利化、自由化步伐,促進世界經濟的複蘇和可持續增長。
陳德銘最後指出,改革開放三十五年來,中國逐步參與到全球價值鍊當中,發揮自身優勢,分享了全球化的利益,不僅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也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之一。但中國離貿易強國還有很大差距,整體貿易增加值出口能力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我們願與世界各國加強在全球價值鍊下的全面合作。
“全球價值鍊與經濟結構調整國際讨論會”由中國商務部與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世界貿易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際貨币基金組織、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哥倫比亞大學和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共同舉辦。(供稿經濟系編輯溝通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