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9日,在由上海交通大學主辦的2012年“第四屆全球商學院院長論壇:新興市場中的管理教育”上,清華經管學院院長錢穎一教授以“追趕與超越”為主題,發表了英文主旨演講。中文譯文全文如下:
在2012年“第四屆全球商學院院長論壇:新興市場中的管理教育”上的演講
(譯自英文)
2012年10月19日
錢穎一
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院長
我今天來到這裡,參加這個由資深傑出的院長們組成的主題演講,深感榮幸。今天我的演講将圍繞“新興市場中的管理教育”這個主題,内容主要基于我這幾年在中國從事管理教育的經曆。今天我想着重闡述一個觀點。作為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院長,任職六年多來,我非常強烈的感受到,在新興市場中的管理教育應該也可以做兩件事,并且這兩件事可以同時進行:一件是“追趕”(catching up),一件是“超越”(leapfrogging)。今年六月,英國《金融時報》主寫管理教育的記者德拉•布拉德肖(Della Bradshaw)在清華采訪我時,我向她表達過同樣的觀點。在《金融時報》10月1日發表的專題文章中,她引用了我的原話。
支持我的這一觀點的理由很簡單:新興市場中的管理教育是一個後來者,因此我們必須向發達國家的商學院學習先進經驗。另一方面,新興市場的增長速度超過發達市場,而且在未來的若幹年内還會繼續保持這種發展勢頭。因此,新興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一些有趣的機會,當地的商學院可以借助這些機會在某些管理教育領域實現超越。
我将分兩個部分來詳細闡述我的論點,并用一些具體例子進行佐證。
一、追趕的必要性
中國内地的管理教育隻有很短的、不到三十年的曆史。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裡,我們學到了許多,進步得很快,但仍然還要繼續向發達國家的商學院學習。因為我們仍然處在落後的位置,而且在某些方面還很落後。這就意味着我們必須“追趕”。
首先講講研究。我在這裡并不是指經濟學、金融學和管理學方面的基礎研究。即使是在應用領域有關新興市場中的商業和管理方面的研究,無論是從學術期刊上發表的文章還是課堂教學中使用的案例開發狀況來看,在研究質量上中國的商學院仍面臨嚴峻的挑戰。誠然,在過去的十年,學術研究論文和案例開發的數量增加很快,這可以從SCI和SSCI論文數量指标上得以反映。而且,也确實出現了一些高質量的研究論文發表在權威的學術期刊上,但是這畢竟還是少數。總體而言,研究成果的平均水準仍需大幅度提高。
同時,中國的商學院每年都會開發數以千計的案例,但是沒有多少能用于課堂教學,因為質量還未達到标準。中國的商學院還在大量使用哈佛商學院的案例,即使是有關中國商業實踐的教學,也是如此。在這方面,我們仍然在追趕的過程中,而且還處在一個初級階段。過去幾年裡,清華經管學院每年能夠開發出10個左右、與哈佛商學院案例質量相當的案例。我們非常幸運的是,在案例開發中得到了哈佛商學院前高級副院長沃倫•麥克法蘭(Warren McFarlan)教授的指導,他現在是清華案例中心聯執主任。
許多中國人傾向于認為我們比發達國家的學者更了解中國,更了解新興市場。然而這一判斷未必正确。雖然我們知道更多的事實,但是我們不一定理解這些事實背後的原因。我們也許知道本地文化和制度的細節情況,但是我們不一定明白它們的運作機制。即使我們對這些原因和機制知之甚詳,但是我們也未必能夠把其中的道理很好地與外部世界溝通。因為上述種種原因,我們仍然需要在研究上追趕。
第二,我來講講教學項目。在這方面,我們的差距因項目而不同。對于中國的優秀大學來說,本科教育看上去很強,但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國的高考選拔機制,使得考試成績最好的學生都集中到了中國少數的幾所大學,特别是在過去的這幾年裡,許多考試成績最好的學生都進了經濟學院或者管理學院學習。與許多其他國家不同,中國的很多高分學生并沒有選擇法律或者醫科專業。當理科和工科專業不像以前那麼熱門的時候,經濟、金融、管理便成了最熱門的選擇。這就是為什麼在中國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招收到了最聰明的學生。所以,我們很幸運。
關于本科課程設置,在過去這幾年有所進步,許多現代的、技術層面的内容增加到了課程中。但是在通識教育方面,仍需要做很多努力。通識教育包括批判性思維、道德推理、溝通能力培養等許多内容,而這些正是中國學生最缺乏的。三年前,清華經管學院推出了一門本科生的必修課—“批判性思維和道德推理”,現在它已經成為最受本科生歡迎的課程之一。
MBA項目的情況與本科有所不同,因為不少中國大學的優秀本科畢業生選擇去美國和歐洲的商學院去讀MBA。雖然現在已經開始有一些國外一流大學的本科畢業生來到中國攻讀MBA,但是目前數量還是很少。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裡,中國的MBA教育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有巨大的提升,但是我們仍然需要向發達國家的商學院學習。五年前,清華經管學院開始了MBA課程改革,并且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當我坐在清華的MBA課堂裡和坐在哈佛商學院的MBA課堂裡(在過去的五年中我每年都曾經曆過),我仍舊會感受到明顯的不同,差距還不小。所以,我們在“追趕”上還要做很多。
二、超越的可能性
雖然我認為新興市場經濟中的管理教育首先需要學習和追趕發達國家,但我并不認為追趕和超越必然要分先後。我認為,在某些情況下我們可以同時實現追趕和超越。我在這裡給大家舉兩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是關于中國的EMBA教育。中國的EMBA教育始于2002年,今年是中國開展EMBA教育的十周年。在如此短的時間内,中國也許已擁有了世界上最多的EMBA學生,不論是全國總數,還是單個學院的學生數量,都是最多的。在清華經管學院,我們每年錄取約400名EMBA學生,由于招生名額是國家限制的,所以清華的招生數量還不是最多的,有些商學院的EMBA招生數量甚至更多。不僅招生數量,中國的EMBA學生群體在特質上也與其他國家不同:中國的EMBA學生多數是在40歲以上,而不是35歲左右;他們多是企業高層管理者,而不是中層管理者。因此,中國的EMBA學生願意支付較高的學費去攻讀EMBA學位,這個價格正接近發達國家的學費。事實上,EMBA學費收入成為中國主要商學院最重要的收入來源,高于來自非學位的高管培訓。
除此之外,中國的EMBA教育也越來越被國際認可。就在本周一,英國的《金融時報》發布了2012年全球EMBA項目排名。《金融時報》關于管理教育共有9個排名類别。我發現,在這9個類别裡,中國内地商學院在6個類别中榜上有名。但在其中的5個類别裡,每一類中都隻有一個或兩個中國内地商學院跻身排行榜。隻有在EMBA這個類别裡,7所中國内地商學院的9個項目列位百強。而且在前十名中,就有三個是中國内地商學院的EMBA項目,清華-INSEAD雙學位EMBA項目在全球排名第四,這是在《金融時報》管理教育排名的所有類别中,中國内地商學院所取得的曆史最好成績。事實上,這是清華經管學院首次參與《金融時報》的排名,而且這也是在清華-INSEAD的EMBA項目推出的短短五年後取得的。所以我說,在管理教育方面,中國内地的EMBA項目是一個,可能也是唯一的一個真正在國際上獲得高度認可的項目。
為什麼EMBA教育可以做到這一點呢?我想這裡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需求方面的原因。中國的經濟和企業增長速度非常快,但是中國的管理教育起步相對較晚,因而有許多四十多歲的企業家和高層管理人員在他們二、三十歲的時候沒有機會學習MBA課程,他們渴望學習,又希望取得學位,因此對于EMBA學位項目有很大的需求。他們更希望到名校學習,實現人生的一個夢想。
二是供給方面的原因。中國的商學院抓住了這個機會,充分利用中國文化的因素進行創新,發展出有自己特色的EMBA項目。比如,凝聚EMBA學生需要對他們特别關注,發展•獨特的組織方式。在清華,我們不僅在學習期間為EMBA學生組織許多課外活動,而且在畢業之後還為他們組織各種活動。現在我們的EMBA項目有28個地方同學會,覆蓋了中國的大部分省份,另外在北京還有8個按照年級劃分的同學會,因為北京是EMBA校友最集中的地方。同時我們還提供了後EMBA課程和項目。實際上,清華EMBA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兩年的教學項目,更是一個終身學習方式。所有這些在中國以外還不多見,至少這種形式還不多見。除此之外,我們的EMBA項目還得益于與世界一流商學院—INSEAD(英士國際商學院)的合作夥伴關系。我們把許多他們的創新想法和實踐引進到我們的EMBA項目。
第二個例子是關于基于信息技術的學習手段。對于新興市場經濟的管理教育來說,這确實是一個可以實現超越的領域。新興市場經濟在信息技術的使用上超越發達國家的例子并不鮮見。比如在肯尼亞使用移動支付就很普遍,普及率超過北美和歐洲,這種技術上的超越有經濟學的道理。此外,中國人(或許亞洲人都如此),從大衆到高層領導,都迷戀新技術和最新的電子産品。所以我們認為在這個領域當中超越式的發展是有可能的。
我舉一個清華經管學院的具體例子。上個月在清華EMBA項目2012秋季開學典禮上,我們正式發布了這個設備(展示設備)并為每一位新入校的EMBA學生配備一個。它看起來像一本書,封面設計和我們之前發的紙制課件很相似。但實際上它是一個專門為清華EMBA項目量身定做的iPad,我們稱之為“iEMBA”。它不僅可以無線下載并同步所有的課件,還是學生相互交流的網上社區。我們相信這種基于信息技術的學習手段最終将在所有教學項目中推廣。但是我們從EMBA項目開始施行,有其道理:EMBA學生流動性大,他們經常旅行,所以平時攜帶紙版教材成本較高。
當然,這并不是意味着所有新的信息技術适用于所有場合。就像我今天的演講,我的偏好是不用PPT做演示,而是純粹基于我寫的講稿演講。我希望這樣做并不降低我的演講效果。
非常感謝各位的聆聽。
英文主旨演講全文鍊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