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
  • 經管郵箱
  • 教職工内網
  • 用戶登錄
  • EN

錢院長緻辭學院2012級本科生開學典禮

2012-08-17
閱讀:

“無用”知識的有用性

——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2012級本科生開學典禮緻辭

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院長 錢穎一

2012年8月16日

 

親愛的經管學院2字班的新同學們:

在我們舉行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2012級本科生開學典禮之時,我首先要衷心地祝賀各位同學成為清華經管學院的本科生,這是多少中國高中生的夢想,今天在你們身上成真。在此時,你們應該感謝你們的父母、感謝你們的老師、也應該祝賀自己的努力和成績。

當我稱呼你們為“2字班”同學時,你們就是一名真正的清華本科生了。因為這是清華賦予本科生班次的一種特殊命名,也許是全國高校中的唯一。今天,在清華經管學院又看到了“2字班”,我非常感慨。正是從十年前的2002年,在上一個“2字班”開始,學院啟動了本科教育改革,實行“大平台招生和培養”,即在大一和大二大時不分專業,實行一個平台培養。也正是在那一年,經管學院從海外大學華人教授中招聘了28位特聘教授,兼職來學院開設國際接軌的課程。我是其中的一名特聘教授。也正是從那一年秋季學期開始,我為學院本科一年級新生講授《經濟學原理》,十年前的情景曆曆在目。十年前的“2字班”是我在清華教過的第一個年級。那個“2字班”的同學們,今天活躍在全國、全球各地,其中有的已經博士畢業,在各高校,包括北美大學任教。

不僅是我,在座的主管本科項目的副院長白重恩教授,也是十年前的特聘教授。正是因為做特聘教授的經曆,我們後來辭去了海外大學教職,全時到清華經管學院任教,并且全身心地投入到清華經管學院的本科教育改革之中。這一改革在2007年後加大了力度。在2009年,學校正式确定經管學院為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本科教育改革的試點學院,給予政策上的靈活性。從此,學院更加努力探索,逐步取得突破性進展。經過十年積累,五年奮進,三年突破,到今年,學院的本科教育改革獲得了廣泛認可。今年4月18日,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刊發了題為“經管學院的本科教育改革之路:探索中前行”的簡報,全面概括了學院的改革曆程。4月24日《中國教育報》頭版頭條發表報道,題目是“培養學生自由生長的‘土壤’: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本科教育改革試點記實”,學院的改革在全國範圍内得到認可和傳播。

我們學院的本科教育改革既有理念,又有行動。我們的教育理念是建立基于通識教育與個性發展相結合的國際化本科教育體系。在當今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作為中國最優秀的大學中生源最優秀的學院,國際化不是選擇,而是必須。而我們學院在本科教育上的最大創新則是提出了通識教育與個性發展相結合的理念。“通識教育”是相對于“專業教育”而言。同學們來清華經管學院要在三個專業之一,即“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會計學”或“經濟與金融”學習專業知識。但是,不管你是哪個專業,作為清華經管學院的本科生,你都要接受與這些專業沒有直接關系的通識教育。我們把通識教育定位于價值塑造、能力培養、人類核心知識獲取三位一體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同學們不僅成為專業人士,更要成為一個現代文明人。“個性發展”則是融合學生個性的發展和對學生個性化的培養。學院為學生提供多種選擇和機會,使得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點去發展、成長。通識教育與個性發展相結合是我們學院本科教育的基本理念,希望同學們從入學第一天起,就把它牢記在心,并用以指導你們在清華經管學院的四年本科學習曆程。

在行動方面,學院不斷完善新的本科培養方案。在2012級本科培養方案中,通識教育、個性發展、國際化三個方面都得到了更好的體現。我将在兩周後的“入學導向”中詳細介紹這個方案,在這裡不詳談。我隻想告訴同學們,從教育理念到教育提供,我們學院不僅在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各院系中領先,也在全國各高校中領先。領先在哪裡呢?就是《中國教育報》報道的标題所說,我們這裡有培養學生成長的自由土壤。同學們可以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中吸收人類文明的養分,根據各自不同特點,獨立地、自由地發展。我知道今年有不少同學是獨自來清華報到的。你們進了經管學院後,将可以自由地發展。

每年的開學典禮上我都會講一個主題。今年的主題,我想從我暑期美國之行的一個片段講起。我上個星期到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訪問我當年的博士論文導師馬斯金(Eric Maskin)教授。馬斯金當年在哈佛大學任教,不僅是我的導師,也是我們學院的白重恩教授、李稻葵教授的導師。從2000年起他到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任教,2007年因在機制設計方面的開創性研究獲得經濟學諾貝爾獎。他還是我們學院的名譽教授,在去年學院開啟“陳岱孫經濟學紀念講座”時,他是首講嘉賓。

上周在我訪問馬斯金時,他帶我參觀了他現在住的房子(112 Mercer Street, Princeton),那是愛因斯坦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任教近二十年間的住房。他還帶我參觀了高等研究院的每一棟建築。在從高等研究院通往著名的“小樹林”的小路上,我們談起了高等研究院的曆史,特别是它的創始人、首任院長佛來克斯納(Abraham Flexner)。我們一起談起他的那篇有名的文章“The Usefulness of Useless Knowledge”(memo 1921;Harper Magazine 1939),即“無用知識的有用性”。我今天要講的主題,正是“無用”知識的有用性。

佛來克斯納是一位對美國教育有重大影響的人物。1885年他從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畢業後回到自己的家鄉創建了一所實驗中學,實施他的教育理念,非常成功。1910年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報告“佛來克斯納報告”(The Flexner Report)徹底改變了美國的醫學院教育。他在1930年創建了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并在1930至1939年期間擔任首任院長。在他的領導下,高等研究院從一開始就聘請了世界頂級學者,包括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馮•諾依曼(John von Neumann),哥德爾(Kurt Godel)等。研究院規模很小,到今天也隻有28位常駐教授,分屬四所學院:曆史研究學院、數學學院、自然科學學院、以及社會科學學院。這些教授們的共同特點,就是從事看上去“無用”的研究,就是那些在近期,甚至在可遇見的未來都沒有用的研究。但這正是佛來克斯納的遠見,也是高等研究院的魅力。

思考一下,什麼是“無用”?什麼是“有用”?這與時間期限的長短很有關系。讓我來舉三個例子說明那些短期看上去“無用”的知識在長期的巨大有用性。第一個例子是關于理科的,是物理學的例子。這是佛來克斯納文章中開頭講的例子。當年佛來克斯納問柯達先生誰是最有用的發明家時,柯達立即回答是無線電收音機的發明人馬可尼(Guglielmo Marconi)。佛來克斯納反駁說,麥克斯威爾(Clark Maxwell)和赫茲(Heinrich Hertz)的理論貢獻更加有用。雖然麥克斯威爾在1873年發表的電磁理論完全是抽象的數學,雖然赫茲在1887年對他做的電磁波實驗的實用價值毫不關心,但是這些看上去“無用的”的研究卻為後來有用的發明打下了基礎,沒有他們的工作就沒有後來馬科尼的發明。正因為那些當時看來“無用”的知識,成為後來有用發明的基礎。因此這些“無用”知識是有用的。

第二個例子是關于文科的,是經濟學的例子。這是馬斯金教授的“機制設計”理論。這個理論的起源是研究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在利用信息上的效率問題,不僅是抽象的理論問題,而且本身也是非常抽象的數學模型,看上去沒有什麼有用性,特别是在市場經濟中的有用性。但是後來,機制設計理論有着非常廣泛的現實應用,比如它成為研究市場中的拍賣問題的理論基礎,為設計有效率的拍賣規則提供了方法。拍賣不僅适用于傳統的藝術品,拍賣也适用于諸如無線頻譜等産權的拍賣,而這是當前移動通訊行業面臨的實際問題。

第三個例子是關于工科的,是計算機工程的例子。這是喬布斯(Steve Jobs)的故事。2005年在斯坦福大學畢業典禮上他的那篇著名演講中的第一個故事講的是他讀大學第一學期之後辍學之後的經曆。他并沒有離開學校,而是聽了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課,其中一門是美術字課。這在當時看來完全“無用”的課,十年後當他設計第一台麥金塔(Macintosh)個人電腦時,為發明電腦上的可變字體發揮了作用。喬布斯這樣回憶說:“如果我當年沒有去上這門美術字課,蘋果電腦就不會發明這麼漂亮的字體;又由于微軟視窗是照抄蘋果的,所以很可能所有個人電腦上就都沒有這樣的字體了。”

這三個例子對我們很有啟發。如果說第一、二個例子是關于科學研究中的“無用”與“有用”的話,那末第三個例子就說明了對于一名大學生來說,在學習中的“無用”與“有用”。當然,我們知道并不是所有無用知識最終都是有用的。但是,這些例子說明了,我們過去對知識的有用性的認識過于狹隘和短視。

我們必須面對這樣一個現實,就是我們身處一個功利主義,更确切地說是短期功利主義的大環境中。無論做研究還是學習,人們總喜歡先問“有用”“無用”,“有用”指的是立竿見影式的馬上有用。比如在校學生選課前喜歡問這課有什麼用?對面試和找工作有用嗎?我在聽取在校生對課程設置意見時,就常常會聽到對找工作沒有用的課的抱怨,或對找工作有用的課為什麼不多開一些,開早一些的疑問。但是有趣的是,當我同已經畢業10年、20年、30年的校友交談時,他們對大學時期所上的課的評價卻與在校生很不一樣:他們感到遺憾的是當時學的所謂有用的課在後來變得如此無用,而後悔當時沒有更多地去學那些看上去“無用”,但後來實際上很有用的課,比如一些人文、藝術、社會科學類的課。這種不同反饋的反差正是短期功利主義的一種例證。

所謂“無用”與“有用”之分,大多是短期與長期之别。我們教育改革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學生畢業後更容易找到工作,事實上,清華經管學院的畢業生沒有找不到工作的。我們的教育改革是為了同學們的一生受益。目前中國教育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是急功近利的功利主義。功利性太強不僅限制了個人的發展,也制約了國家的創新能力和社會的文明發展。

在我們的新培養方案中,有一些課程看上去是“無用”的,就是說對你找實習找工作沒有什麼用,甚至對你今後若幹年的工作可能都沒有什麼用。清華有更多這樣的課程。但是,這些課不僅會幫助你提高品位,幫助你理解人生,而且還可能在未來的某個時候發揮意想不到的結果。喬布斯這樣反思:“在我念大學時,是不可能把未來的很多點連接起來的。隻是在十年之後,當我回頭看時,是如此的清楚和顯然”(”It was impossible to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when I was in college. But it was very, very clear looking backwards ten years later.”)。“人是不可能向前預測如何把這些點連接起來,隻能回首往事使才能把這些點連接起來。所以你必須信任在你的未來,這些點将得以連接。”(”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這是一個值得記住的人生哲學。

同學們:

當你們踏進清華的大門,進入經管的二門,你們進入了一個新的世界。這個世界不應是名氣的炫耀,也不僅是今後工作的跳闆,而應該是探索新知識,包括那些“無用”知識的殿堂。佛來克斯納在“無用知識的有用性”一文結尾中說:“我們不能對我們自己作出許諾,但是我們珍惜那通暢無阻地探索無用知識終會在未來産生結果的希望,就像過去被證實過的一樣”(”We make ourselves no promises, but we cherish the hope that the unobstructed pursuit of useless knowledge will prove to have consequences in the future as in the past.”)。當年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之一的王國維先生也曾這樣說過,“學術無新舊之分,無中外之分,無有用無用之分”。可見這種眼光也是清華的傳統之一。

雖然有用未必就是唯一的價值判斷,因為知識的價值可以是内在的,無需體現在它的工具價值上。但是,理解短期無用的知識可能是長期有用的知識,對我們正确認識知識的有用性有極大意義。

但願在幾十年後,當同學們回首往事的時候,你們還能記得我在今天的開學典禮中講起的“無用”知識的有用性。

謝謝大家。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