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經管學院校友(EMBA2002)、全國人大代表、東航集團總經理、股份公司董事長劉紹勇在兩會期間接受了多家主流媒體的聯合采訪,就輿論普遍關心的問題諸如國有企業産權改革、空域優化、碳排放、通勤航空模式、中國大飛機制造等與在場媒體進行了深入交流。

劉紹勇
劉紹勇認為,空域優化需要在國家層面進一步協調,航空公司也會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内盡可能減少因自身原因造成的航班延誤,在保障航班正常方面,航空公司和旅客的利益是一緻的,航班延誤給航空公司帶來的損失巨大。中國商飛研制的首款大型客機C919有望在今年實現投産,劉紹勇對此表示,很高興看到我國在航空研究和制造方面邁上了一個新台階,這對于中國的航空工業來說的确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進步。但他認為國人也應清醒地認識并尊重航空制造業本身的産業發展規律,任何一個新的公司在其發展過程都遵循誕生成長成熟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大家應給予其充足的時間和充分的信心。
媒體對東航未來幾年的發展計劃較為關心,劉紹勇用"1234"對此進行了簡明扼要地概括:确保"1個安全"即将保障航空安全置于重中之重;實現"2個轉型"即從傳統客運承運人向現代服務集成商轉型,從傳統貨物承運人向現代物流集成商轉變;完成"3個整合"即中聯航和河北分公司的整合、中貨航和物流公司的整合、集團旅業與股份旅業的整合;調整"4個結構"即進一步調整資本結構、機型結構、市場結構和人員結構,提高競争力。在談到對中國民航業的展望時,劉紹勇信心滿滿。民航業與國民經濟發展息息相關,他用了"衣食住行"來形象地概括了過去30年中國經濟的變化:改革開放後第一個十年中國解決了"穿衣"的問題,第二個十年中國解決了"飲食"的問題,第三個十年中國正在解決"住房"的問題,下一個十年中國将會關注"出行"的問題。對于一個有着十幾億人口的大國,中國民航現行的運輸保障能力與百姓的出行需求仍有差距,可以展望未來的中國民航将是一個高增長可期待的市場,發展空間和發展前景巨大,因此他深信航空公司能夠在中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國際交往和提高全民生活水平等方面,起到越來越廣泛和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劉紹勇還向大家介紹了他在本屆會議上的提案,即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産權制度改革、進一步扶持航空業的政策建議、進一步完善居民身份證制度等。他特别指出,建議國家動用外彙儲備支持航空業發展,進一步減輕航空業稅費負擔,這樣第一可以保證國家外彙儲備的保值增值,第二可以減輕國内通脹壓力,第三有助于航空公司輕裝上陣,在更高層次、更優水平上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争。(供稿 EMBA教育中心 編輯溝通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