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日上午,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志總編輯John Micklethwait應邀作客清華經管學院,并做了題為“全球動蕩與中國的崛起” (Global Turmoil and the Rise of China)的演講。講座吸引了近300名清華師生參加,清華經管學院院長錢穎一教授主持了活動。
錢穎一院長在緻辭中說,他個人與《經濟學人》的接觸,可回溯到1992年。當年鄧小平南巡後,中國的經濟改革重獲動力,開創了其後二十年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局面。在那一年,《經濟學人》刊發了一篇有關中國經濟起飛的專題報道,其中引用了他的研究。錢院長說,二十年過去了,世界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就在一個月前,《經濟學人》開設了中國欄目,這是繼1942年開設美國欄目後,第一次為一個國家單獨開設一個欄目。
演講開始後,John Micklethwait表示,他對當今世界經濟形勢的看法可基本概括為“帶有憂慮的樂觀”(paranoid optimism)。總體上來說,他對于世界經濟發展持樂觀态度,而這種樂觀的背後也帶着他對于某些方面的憂慮。
John Micklethwait從三方面解釋了他樂觀情緒的來源:其一是在短期内,世界經濟已基本開始往正确的方向上發展:美國經濟已逐步複蘇;而在歐洲,來自于歐洲中央銀行的注資,正趨于給歐洲的經濟結構重組争取時間;同時,中國經濟正經曆着軟着陸;而和中國一樣,世界其他新興經濟體在近期的表現都比較穩定。其二是世界範圍内中産階級興起的希望。未來世界經濟的發展将由中國、印度和巴西等新興經濟國家的中産階級群體所引領。當經濟危機發生的時候,不少人曾擔心中國、印度和巴西這樣的國家會不會繼續維持開放市場的政策,但從現在看來,這種擔心是多餘的。其三是,如果從經濟史上來看,美國和西歐很多資本主義國家一般需要6-7年才能從大規模的資産負債式衰退和信貸緊縮中恢複過來。在西方,很多人對于現今的經濟形勢持悲觀态度,這是因為他們對于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危機後的恢複能力過于樂觀。而在他看來,現在的形勢并沒有比預期的更糟。
盡管對世界經濟基本上持樂觀态度,John Micklethwait表示他對于未來的前景仍然帶有某些憂慮。他認為,很多經濟問題并不單純隻因為經濟層面的因素而引起。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中,社會和政治因素将會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換句話說,政治和社會上的不安定,會導緻經濟層面出現問題,也會給經濟的發展帶來潛在的風險。比如,美國的大選會對美國經濟帶來不穩定的因素。在歐洲,德法兩國之前的博弈關系,英國對于歐元區的态度,希臘的民族主義風潮等都會影響到歐洲經濟未來的發展。
關于中國經濟的發展,John Micklethwait表示,中國現階段處在經濟轉型期,必将面臨很多的機遇和挑戰。他列舉了一些例子。比如:在2000-2005年間,中國共有3800萬跨省的農民工流動人口進入城市工作和生活,這樣規模的人口流動不僅給城市的發展同時也給農民工的生計帶來了巨大壓力。又比如,中國的地方政府40%的财政收入來自于當地的土地批租和房地産開發。這些不僅反映出了經濟層面的問題,而且也反映出了其連帶的社會問題。John Micklethwait認為,很多經濟領域的問題并不純粹源自經濟層面,改善和發展中國經濟必須與其社會和政治背景相結合,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在演講之後,John Micklethwait還就現場聽衆所關心的美國經濟政策、歐洲未來政治改革、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和銀行業的發展等熱點問題闡述了自己的想法。(供稿 溝通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