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迎來了新百年的新氣象;2011年,清華EMBA也迎來了榮耀倍增的新一年。
清華EMBA項目緻力于幫助學生擴大視野、搭建平台、豐富知識、建立和拓寬人際和業務網絡,為造就卓越的領導者奠定基礎。翻開2011年清華EMBA項目的花名冊,我們會看到一連串閃光的名字和榮譽,散發着清華EMBA獨特的魅力。
12月8日,清華EMBA 2007級校友、武警總醫院院長鄭靜晨,榮膺中國工程院工程管理學部院士。
鄭靜晨,1983年入伍,武警總醫院院長,中國國際救援隊副總隊長兼首席醫療官,被國務院、中央軍委榮記一等功。先後負責組建了 “中國國際救援隊”、 “中國紅十字會救援隊”、 “2008奧運會緊急救援隊”3支救援隊。組織參加了2003年阿爾及利亞地震救援、2003年伊朗地震救援、2004年印度尼西亞海嘯救援、2005年巴基斯坦地震救援、2006年印度尼西亞日惹地震救援以及5次國内災害救援實戰,為中國國際救援隊赢得了廣泛的國際贊譽。在災難救援的實踐中,鄭靜晨創新了災難醫學救治的理論體系:主編《救援醫療(專業版)》、《救援醫療(普及版)》等救援教材12部,發表救援論文100餘篇。
從2004年“中國國際救援隊”建立伊始,鄭靜晨就被指派擔任救援隊的副隊長兼首席醫療官。國際救援的現場往往是帶有一定危險性的,作為“中國救援隊”的大家長,既要保證救援工作即使有效的開展,又要保證所有隊員的安全,他的壓力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壓力對他來說, 也是最大的動力,“一個軍人,受到祖國的派遣到異國實施救援,代表的是國家的形象,被救助的人們可能不知道你是誰,但是他們知道你是中國人,是“中國國際救援隊”,這是一份莫大的責任與光榮”。
回想起印尼海嘯的救援,鄭靜晨總是感慨萬千,“中國國際救援隊是最早到達受災地區的隊伍之一,看到的幾乎是災害過後的原始景象,到處都是遇難者的遺體,如此巨大的災害與如此慘烈的畫面對隊員們的心裡也是巨大的沖擊,除了立即開展救援工作之外,對隊員和受災群衆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也是重要工作之一,救援隊的隊員們每天工作在15-16個小時以上,都在以忘我的熱情,進最大的能力為受災國提供幫助。”
幾年的救援經曆,讓他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也讓他意識到了“救援外交”的重要性。在與其他國家的交流中,鄭靜晨也不止一次的感覺到差距的存在,在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下,他首次提出了首次提出了“災害救援醫學”的概念并把他發展成了一門獨立的學科,填補了我國在災害醫療救援方面的理論空白。
院長、少将、院士、救援隊副總隊長兼首席醫療官……這一切的身份中,他還是更喜歡自己軍醫的身份,因為他最喜歡的格言是: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耘。軍人,可以對黨做忠臣,對國家做孝子;醫生,可以讀書做學問,治病救人。
9月,清華-INSEAD EMBA 2011級校友、新加坡馬可波羅海業有限公司總裁李雲峰,入選全球100名傑出華商領袖,其事迹被收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編輯出版的《華商功勳—─百位傑出華商領袖的事業成就與國家貢獻》一書。這是李雲峰作為成功企業家的榮譽,也是清華EMBA項目的光耀。
2003年李雲峰接手時,馬可波羅僅有6艘船,隻是一個家族企業的小配角。彼時的東南亞,正處在2001年互聯網經濟泡沫後的慘淡年份。對于大部分企業,這可能是一個低谷,然而,李雲峰卻在低谷中抓住了機遇。2002年初,東南亞經濟普遍複蘇,李雲峰敏銳地認識到“造船”的必要性。在集團和外部訂單的有效刺激下,李雲峰先是購置了若幹新船充實船隊,并積極尋找合适地點準備開始公司的造船事業。
經過幾年籌備,2005年,馬可波羅獨資子公司馬可波羅造船廠(Marco polo Shipyard)在印尼巴淡島成立。在新的地點籌建家族企業第一個造船廠,是一個艱難而頗具挑戰性的工作。在印尼,人際關系很重要。李雲峰頗費了一番心思才挖到一位東南亞航運界很具實力的船廠管理者,這位擁有20多年造船和修船管理經驗的管理者,如今已是馬可波羅的重臣。
造船廠運行順利。由此,馬可波羅實現了全鍊條布局:一手造船、修船,一手租船。
2007年,馬可波羅集團旗下船舶數量超過20艘,并于新加坡交易所自動報價股市上市。到2009年,馬可波羅造船廠兩座幹船塢落成,集團事業登上新高度。同時,集團轉于新加坡證券交易所主闆上市并于2月4日生效。
從僅有幾艘船的家族企業的小配角,到新加坡主闆上市大公司,馬可波羅的華麗蛻變令人驚歎。但是,正如李雲峰所說,“隻有堅持做,才會靠近并實現目标”,這是他堅持和曆練的必然成果,但這遠遠沒有到達李雲峰最終的夢想。紮根東南亞,心懷世界,成為立足東南亞的國際化企業,是李雲峰對馬可波羅的夢想,“希望有一天,在世界各大洋上都有馬可波羅的船舶”。
2011年,李雲峰獲得了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與INSEAD 商學院合作EMBA項目的雙學位。通過在清華-INSEAD EMBA項目的學習,使得李雲峰的世界夢想日益明晰和堅持。中西方文化相融的課程學習,給了李雲峰啟示:“中西方文化相結合的管理比較适合亞洲現實。“純粹的西方管理是行不通的,比如東方講的人際關系,可以把公司帶向成功,也可以帶向失敗。”
跟來自中西方的不同背景的EMBA同學的交流,更被李雲峰視為寶貴的财富。在清華EMBA的學習,也給了李雲峰更多了解中國的機會。之前,他已經先後到訪了廣東、上海、山東等地,在中國沿海一帶感受了中國内地經濟的發展形勢。在清華-INSEAD EMBA項目的學習中,對于李雲峰而言,同樣是一個交朋友、學習交流的大好機遇。對過去的學習,他充滿感恩和珍惜;對未來的夢想,他充滿期待和信心。
2011年12月8日,黑龍江省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成功舉行,會議決定任命張建星為黑龍江人民政府副省長。從傳媒到政治,張建星這一路,走的堅定而又踏實。
1983年,張建星從天津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富于詩情的他希望成為一個作家,但卻陰差陽錯的被分配到《天津日報》工業部作記者,然而,與報紙和新聞的意外結緣,不僅給了他繼續寫作的機會,更成就了他輝煌的新聞事業。1995年,他升任《天津日報》副總編輯,同年被評為國務院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999年3月任總編輯,2000年任社長、總編輯。他的新聞作品多次獲全國好新聞及中國新聞獎一二三等獎,十餘次獲天津市好新聞一等獎,散文及報告文學曾獲全國獎,1994年獲中國新聞界最高獎——第二屆範長江新聞獎。張建星接手天津日報社的時候,經營狀況不容樂觀,但他是那種絕不可能被困難和失敗吓倒的人。上任以後,他大刀闊斧地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定崗定編、減員增效、實行末位淘汰制,廣告實行全面代理制,任用年輕有為的幹部到關鍵的崗位,首次實行預決算制度。僅僅8個月,報紙扭虧為盈。2001年也是天津日報社系列報刊發展速度最快的一年,形成了日報、都市早報、周報、專業報較完整的市場格局和報業經營規模。《每日新報》異軍突起,成為天津零售量最大的報紙,更是創造了中國都市報發展的奇迹。而這一切,都與張建星這位新上任的領軍人物分不開。
面對天津日報社的巨大成功和紛至沓來的各種榮譽,張建星保持了一貫的低調與謙虛。為了進一步的充實自己,在事業的高潮時期,張建星選擇了回到學校,他來到了清華經管,攻讀EMBA學位,與世界一流的老師和來自各行各業的優秀同學們共同學習,交流想法,碰撞思想,提升自己。張建星從未停止過前進的腳步,2008年,從清華EMBA畢業的張建星迎來了事業的另一個轉折與巅峰——出任中共天津市河東區區委書記,2011年12月,張建星又一次成為了焦點——正式出任黑龍江省副省長。
作家蔣子龍曾經如此評價作為記者和作家的張建星:“張建星其實是在呼喚社會構建新的人格。他的這份真摯卻建設在對社會生活充滿現代主義的調侃上。這種披堅執銳的侃勁,是風格,也是他受歡迎的原因。現代世界似乎格外适應這種風格。張建星也似乎天生要和這個時代相會……”期待,在新的崗位,在新的事業起點,張建星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震撼與驚喜。
2011,清華EMBA項目成績驕人;2012,我們期待清華EMBA繪就更亮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