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
  • 經管郵箱
  • 教職工内網
  • 用戶登錄
  • EN

自我與選擇——記2011本科生第二次院長下午茶

2011-12-21
閱讀:

原本預計兩個小時的茶話會,在進行了三個多小時、夜已全黑後才緩緩落下帷幕。此時大家腦中所想的已不再是來時一直困擾着自己的學分績、排名,而是如何在現有的環境中活出自我。

2011年12月2日下午,本科生下午茶一開始,錢院長就向大家介紹了這一傳統的由來,進而引出了兩位“聽從自己内心聲音”的學長學姐。早在2002年,與院長喝下午茶活動由當時的外聯部部長張哲帶頭開展,如今張哲學長已從哈佛大學畢業,取得了MBA,MPA雙學位,将回國工作。06年從經管學院畢業前往西藏,繼而在麥肯錫工作,09年出國到哈佛大學深造……學長的每一步都順從自己的意願而從不被外界所擾。另一位學姐,是錢院長兩個月前在斯坦福的訪問中偶然遇上的,她此時正在斯坦福讀MBA第二年。院長說,這個女生本科三年級的時候曾經問過他要不要去德國亞琛交換,後來院長讓她自己作選擇,她便放棄了交換而參加了另一個項目到世界各地的學校都去走了走看了看。而今她的優秀,很大程度上都歸功于自己的選擇。

“現在考什麼分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再過十年,再過二十年。念書一定要有長遠眼光,得看得長遠,不要光看學分績,這樣才會有好處。”這次的下午茶便随着院長的這段話展開了。

錢院長與本科生座談

課程改革:給予學生更多選擇

經管學院的這幾年都在改革,都在變化。

當天參加下午茶活動的有8、9、0、1字班的同學,涵蓋了經管學院本科的全部年級。大家在交流後紛紛表示課程設置每年都有改進。從9字班開始取消數學分析,到0字班開始學習西方文明、批判性思維、中文寫作,再到1字班中西方文明課程由兩個老師教授,每一步的嘗試都是為了給學生更廣的選擇範圍和更大的發展空間。

尤其要提的是學生反響很大的中西方文明課程以及批判性思維和道德推理。大一的時候我們學的文化素質課是中西方文明,讀很多,吸收很多。大二的時候在楊斌老師的帶領下進行思想的碰撞、争辯,講中國事的同時也有了世界的眼光。我們有了很多想法,也随時思考着這些想法與現實之間的聯系。學會了critical thinking,學會腳踏實地的解決現實問題。像這樣的教育,既有深度,又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把知識與現實連接。不管我們每個人将來要做什麼,對問題的多角度考慮都是不可或缺的,對于學術是如此,對于實幹亦是如此。

另外,院長提到,過去我們到國外和别人聊文化、宗教,都是比較難的,因為在學校,大家都是學數學、物理、計算機等等,出去以後發現這些專業在國外多被當做基礎或工具。因此,經管學院在課程開設上充分考慮到了這點,比如有的課程請了許多校外人士來給學生們講中國和世界各個領域的相關知識。第一年,我們學的是一大堆原理道理;到了第二年,我們進行思維的碰撞訓練;第三年,學習金融制度、中國與世界的社會體制比較……這樣的課程設置,不僅讓我們學習到了有一定深度的知識,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建立了自己的思想,懂得了如何進行一些不僅關乎是非,而且關乎發展的選擇。

同學踴躍提問

規劃自己的課表,拓展自我的發展

在談話中,一些學姐表示對于研究生的課程,本科生很難有機會了解和接觸到。對這一情況,院長表示現在的課表正在做調整改進,本科生除了可以看到本科課程,還可以看到研究生課程。不過作為學生,更重要的是自己去“找”課上。對此,錢院長舉了兩個個例子。比爾蓋茨在大二的時候就上過博一的經濟學,并且還考了A;院長自己年輕的時候,在北大上研究生課程也拿到了A的成績。通過這兩個例子,同學們意識到不能在課表上給自己設限,當學習變成一件被動的事其實是很可怕的。自己的能力不能被外在的界限所約束,應該多學一點,多去聽聽自己感興趣的課程,鍛煉不同的思維、學習不同的知識對人并沒有壞處。

 

多樣化的教育才适合個體

在談到大二開設的生物和物理學等課程時,文科的同學都表示有些吃不消,不過在聽到院長的說明後,又對這些學科恢複了興趣和信心。

生命科學、涉及醫學和倫理道德,關注的是醫療研究的前沿,與倫理和技術問題都有密切聯系。比如醫療改革,就與經濟管理有所挂鈎。學院開設這些課程,最簡單的原因是想讓同學們作為一個人,起碼了解生命是怎麼一回事。從學術角度上說,生物學的研究方法也會對學習者有所幫助。在場也有同學提到了神經經濟學和轉基因技術與經濟的密切聯系。院長告訴大家不要被文理學生的劃分所困擾。他認為這種分科給學生造成了心理創傷,隻不過讀了兩年書,文科生、理科生的稱呼卻要跟着大家一輩子,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一些同學學習沒興趣、吃力,而我們需要做的是忘記這種稱呼,培養多學科的學習興趣,這樣才能更積極開闊地面對知識,将學習由被動的接受變成主動的吸收。學院提倡個性發展的目的就是讓人在思考問題時能夠有多種思路,讓學生都可以被人“刮目相看”。

一次與院長共進下午茶的交流,讓在場的學生都有不小的收獲。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特長、興趣去發展,工具性的培養方式隻會讓人最終成為工具。小學中學我們對教育采取的是接受的态度,而大學的學習,卻是循環往複相互兼容的思考,不單單是對知識技術性的學習。我們需要去适應、探索,理所當然地去面對問題,忘掉學分績和排名的困擾,丢掉心理上的包袱,時不時地“自知才疏”,彌補不足,隻有當學習成為興趣時才是最好的境界,正如當年數學天才陳省身所說:“數學好玩”。也隻有當我們能夠在已有的範圍和空間中學會自己做出選擇,才能真正地收獲成長,走向成熟、實現成才!(供稿部門 經管學院學生會外聯部 編輯 溝通辦)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