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
  • 經管郵箱
  • 教職工内網
  • 用戶登錄
  • EN

管理思維與溝通 為MBA播下思辨的種子——2011清華MBA管理思維公開課小記

2011-12-07
閱讀:

申請2012清華MBA的李佳同學聽說MBA課堂大都采用案例教學,可是何為案例教學?難道就是老師給學生講解每個商業案例的發生、成功與失敗、策略與實施嗎?為了體驗一下MBA的教學過程,11月29日5點半,她下班後匆匆坐上地鐵趕往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觀摩由清華經管學院楊斌教授主講的《管理思維》公開課。當李佳滿頭大汗走入經管學院舜德樓401教室,發現裡面已經座無虛席,聞訊趕來旁聽的同學和考生身上散發出來的活力和熱情,驅走了北京冬夜的寒意。

楊斌教授點評

生動的課堂

在80後非常熟悉的“多啦A夢”和“魂鬥羅”的音樂中,李佳和在座的200多位同學欣賞了一幕20分鐘的卡通人物情景劇。2011F2班的陳妍斐同學不顧感冒發燒,堅持擔任導演兼音響師,指點并協助周忠波、梁曉華、張靜遠、曹偉華、田牧樂、王華琨等同學的表演。短劇講述五個人在求職面試的過程中,通過不同的情境思維帶來不同的結果,來闡述管理思維中的“5C”,中間穿插了經典的“小明漢語聽力”将氣氛帶到了一個小高潮。

接着,由黃璜同學主持了“培養經理人還是創業家”論壇,陳揚、黃喆、張妍妍、黃元柱和張筱偉作為嘉賓,就MBA培養的是創業者還是管理者,依據KSA模型展開了激烈的讨論。同學們提出了五個針鋒相對的觀點:黃喆同學認為,中國商學院即有利于培養創業者,也有利于培養管理者;黃元柱則認為中國商學院對管理者的培養優于創業者;張妍妍認為清華MBA開設了批判性思維的課程,更有利于培養創業者;而張筱偉則非常悲觀,提出管理思維課僅僅是在培養“麻煩制造者”(trouble maker);陳揚同學指出,商學院教授的知識能學以緻用的并不多。雖然大家觀點不一,辯論激烈,但是同學們對于清華作為一流商學院給同學們提供的良好資源都給予了肯定。

在PPT演示階段,黃瑞和田玉博同學代表各自的讨論小組就MBA培養的是創業者還是管理者,闡述了他們的觀點。黃瑞同學以《尋找創業者的精神》為題帶領大家展開了思考。通過總結馬克•紮克伯格、童之磊、雷軍、俞敏洪、馬雲、史玉柱六位名人的創業史,總結出創業精神的核心是創新和冒險精神、能夠失敗以後爬起來,有越挫越勇的堅強意志。田玉博同學認為,MBA培養的不是管理青年,同學們可以通過學習和訓練,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提升自己的溝通技巧。

課堂座無虛席

 

體驗式學習

看完學生們的表現,李佳非常吃驚,從小到大她都習慣那種老師在上面講授,同學們在下面聽着的課堂。原來在MBA課堂上我們可以做小品、做論壇(Panel)、可以暢所欲言的表達我們的觀點,而不是由老師單獨由上而下的宣貫。

其實,李佳所看到的課堂隻是衆多“軟課程”課堂的一個縮影。清華MBA “軟課程”包括領導力開發、管理思維、管理溝通、組織行為學和中國制度環境課程。《管理思維與溝通》不再是人文科學中的哲學讨論,而是與管理實踐聯系起來,并且以管理實踐中影響管理者認知和決策的内容為主體。清華MBA在設計“管理思維與溝通”課程時做了大量研究,并借鑒了國外一些類似的課程,學生在課前先拿到一本書、一段影片或一個案例進行閱讀與思考,然後以小組形式展開讨論并表達,進行思維碰撞,随後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再進一步閱讀,形成更有效的表達,整個過程連環漸進。

在課程開始的時候,楊斌教授就告訴MBA同學,管理思維這門課程絕對不是告訴同學什麼是唯一正确的,它更多地是通過引導和啟發同學們思維多樣化,引導大家不管是在考慮企業中的管理問題、制定決策還是進行認知判斷的時候,都應該從不同角度進行思索與琢磨,進行批判與創新。

課間李佳與其他備考同學分享時說,“我沒想到清華MBA上課的模式會這麼生動,這點讓我有點意外,同學的創造力、表現力和口才都讓我佩服。”雖然聽招生宣講會了解一些MBA上課的情況,但和自己現場觀摩親身感受完全不一樣,李佳希望能早日成為清華MBA中的一員。

輕松的課堂氣氛

 

思維的轉變

F2班同學的精彩演出之後,楊斌教授給大家做了總結和點評,同時對整個管理思維課程也做了總結。他通過對創業者和職業經理人的對比,來闡述MBA學習者應該通過思維訓練來去除原有頑固的線性思維,進而能夠從不同角度的分析事物。

近年來,不少人都對商學院能不能有效進行價值觀教育表示質疑,認為中國的MBA教育長期偏重知識和工具的傳授,忽視了能力和品格的培養。因此,清華在入學導向活動之後,清華2011MBA的同學們首先從“軟課程”的學習入手,通過大量的思維訓練,每個學生都嘗試着是成為自我思維的主宰,或審視、或批判、或反思、或自省,以提升溝通與思考能力,之後才開始學習會計學等“硬課程”。

來自汽車行業的備考生夏靜同學表示,這幾種思維模式給了他很好的啟發,對他今後做職業規劃和提升溝通效果都很有用,特别是關于思維改變和管理個性的話題讓他有醍醐灌頂的感覺,在他心中播下了思辨的種子。

在整個公開課結束前,楊斌教授講述了一段在台灣著名導演李安獲得奧斯卡獎後其夫人跟記者之間耐人尋味的對話,記者問:“怎麼李安先生親自出來買菜?”李夫人說:“他一直都買菜”。無論是獲獎還是升職,成功者還是原來那個人,隻是人們看待他的眼光發生了改變,這也正是之前辯論會的精華所在。辯論的結果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同學們已經把思考、定義、表達、總結這些思維活動當成一場自我訓練,學會打破固有的觀念和定性思維,用不同的思維和視角去分析看待問題。(供稿 MBA教育中心 編輯 溝通辦)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