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經濟系鞠建東教授日前在《中國社會科學報》發表分析文章《人民币彙率升值無法減少經常項目順差》,認為美國參議院近日通過了2011年彙率監管提案,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的經濟政策,包括核心的彙率政策,難免會受到國際社會的政治壓力。中國不能在外界政治壓力之下改變自己的經濟政策,必須從中國經濟的實際出發。否則,從長遠來看,不僅對中國,而且對美國、對世界都是有害的。
鞠建東在文中提到,美國國會和IMF(國際貨币基金組織)往往用經常項目順差來判斷人民币彙率是不是要升值,不時提出人民币彙率存在根本性錯位之說。所謂彙率根本性錯位其假設前提是,一個國家的貿易長期看來是需要平衡的,不能永遠借别國的錢,也不能永遠借錢給人家。這在長期來講是對的。但是在中短期,由于資本回報率在不同國家有所不同,所以資本會在國家之間流動。在國際收支平衡表上,在資本項目下的資本淨流出,反映在貿易賬戶上,就是經常項目順差。所以在中短期,資本的淨流動,或貿易的不平衡是正常現象。
IMF的算法是,如果一國經常項目順差,它就會假設,若該國彙率升值,出口會下降,進口會上升,從而經常項目順差會降下來,然後算出來該國彙率需要升值多少。IMF的這種判斷“彙率錯位”的方法,即使在IMF内部,也有很多争論。從理論上講,用經常項目順差來判斷彙率是否需要升值太“局部均衡”了。彙率和經常項目順差都是内生變量,都由經濟體系中其他因素決定,兩者既可以向同一方向變動,也可以向相反方向變動。
在一個靜态模型裡面,貿易永遠是平衡的。假設一個國家隻生存一天,沒有明天,那麼這個國家一定會把所有出口收入用來進口,出口總是等于進口。無論進出口的相對價格怎麼變化,無論彙率怎麼變化,都不能影響貿易順差(或逆差),因為貿易順差總是等于零。所以在靜态下,彙率的變化和貿易平衡沒有任何關系。要想理解貿易不平衡,必須在動态模型裡,必須看資本的流動。
中國為什麼出現了經常項目順差?核心問題是,中國為什麼借錢給美國,或中國的資本為什麼外流,而買了很多美國國債?這就需要讨論經濟的實體結構。中國是發展中國家,資本稀缺,資本為什麼會流出去?近十年來,學術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兩點。一是發展中國家的金融系統不發達,金融中介的成本太高,這使得這些國家雖然資金短缺,但淨投資回報率很低,金融系統之間的差距,使得發展中國家相當多的資本會流出去。二是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産業結構與發達國家不同。中國入世後,整個經濟非常快地向出口行業傾斜。中國的出口行業基本上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對資本的需求相對較少。這樣,資本就流向國外。
因此鞠建東認為,中國資本外流是經常項目順差的核心, 要想貿易平衡,需要解決國内項目淨投資回報率比較低的問題,需要調整産業結構。鞠建東分析,人民币名義彙率從2005年的8.25左右到現在的6.5以下,漲了30%多,但我們的貿易順差在不斷增加,從中可以看出,人民币彙率升值與否,與中國經常項目順差的大小不一定有聯系。鞠建東認為,目前人民币對美元彙率在6與7之間已經在合理的均衡空間。 有人認為,人民币升值後,經常項目順差就會變得較小,鞠建東認為不一定如此。就貿易品而言,舉個例子,比如一件襯衫在美國賣10美元,在國内賣65元人民币。假設中國不能操縱世界價格,意味着不管彙率怎麼調,中國不能動這10美元的價格;假如人民币彙率升值到了5,那麼國内價格變成50元人民币。也就是說,如果人民币升值,出口産品的價格以人民币計價就會下降。
非貿易品價格變化沒這麼快。比如,餐飲業的價格就不會很快發生較大變化。這就導緻,人民币彙率升值後,中國整個産業結構會向非貿易品傾斜。通常可以假設,非貿易品是勞動密集型行業生産,貿易品由資本密集型行業制造。伴随人民币升值而導緻的産業結構調整,其結果就是有效投資需求不足,使得資本進一步外流。比如,從6.5元人民币兌1美元,升值為5.0元人民币兌1美元。這會導緻更多生産資料進入非貿易部門,而非貿易部門是勞動密集型的,進而使整個經濟結構變得更加勞動密集型。這意味着,對資本的需求不足,必然導緻資本外流,反映到經常項目,就是順差進一步擴大。從這個意義上講,鞠建東認為彙率升值不僅不能減少經常項目順差,反而使經常項目順差更大。
2001年中國入世後,外貿盈餘大幅上漲,至2007年,經常項目順差達GDP的10%左右。這個階段外貿迅速增大的順差,可以看做是經濟體對入世的一個過度反應,之後會慢慢回到正常。最近這幾年,尤其是2008年之後,我們看到,中國的經常項目順差在逐步下降。其内在的機理是,當經濟中出現一個沖擊時,整個經濟往往會有過度反應,然後逐漸會回歸常态。現實中确實可以看到,目前經濟在回調,不斷向正常狀态逼近,這個時候沒有必要去調整彙率。
從現在情況看,人民币實際彙率不斷上漲,因為勞動工資不斷上漲,名義彙率在6和7之間,已經在一個基本均衡的範圍。如果拿貿易順差的理由逼人民币升值,并沒有理論的支持,很有可能增加對經濟的扭曲。
鞠建東說,入世十年,中國的貿易結構發生很大變化。十年前,中國最主要的出口品是勞動密集型産品,或者說中國生産的是美國不具備比較優勢的産品,中國需要的也是美國具備比較優勢的産品。十年之後,中國的生産率不斷提高,中國本身需要産業結構調整,必然要增加生産一些技術密集型産品,比如生産大飛機等更高科技的産品。此時就和美國的強項形成競争了,有了競争,自然就難免有貿易摩擦,但是貿易摩擦可以在WTO的框架下解決。貿易競争會帶來産品結構的調整,進而引起貿易結構的不斷調整,這是正常現象,并不代表兩個國家之間需要從自由貿易向後退。 鞠建東認為美國參議院2011年彙率監管提案中所提到的如果人民币不升值,就打貿易戰的說法隻是一種政治姿态。因為貿易戰對兩國經濟,對世界經濟都是有害的。假設兩國政府都是理性的政府,那麼對雙方都有害的事情是不會發生的,而且借債國提出要懲罰債主國是一種很有趣的說法。(供稿 溝通辦)
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經管學院經濟系教授,國際經濟研究中心主任。1982年獲南京大學數學系學士學位,1987年獲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經濟學碩士學位,1995年獲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主要講授課程:高級國際貿易。
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貿易、國際金融、産業組織。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等國際一流學術雜志上發表論文多篇。
自1995年至今擔任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University of Oklahoma)經濟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終身聘任)、教授,2007年至2009年擔任國際貨币基金組織研究部客座研究員,兼任世界銀行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