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培訓班”十五年長勢喜人
從1991年清華經管學院為福州市舉辦“經濟管理幹部進修班”開始,到2005年5月,“工商管理培訓班”作為非學曆教育裡的重點培訓項目,已經走過了15個年頭,共舉辦了50期,總計培訓了3400多名企業高級管理人才。
回首十五年成長路,欣然發現,以“工商管理培訓班”為縮影的管理培訓教育的發展之路,也折射出了國家經濟改革與發展的道路。
非學曆管理教育應改革開放而生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确定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方針以後,懂得現代經濟管理的幹部就成了關鍵性因素。為适應這種需要,1979年清華恢複建立了經濟管理工程系。
1980年,當時的國務院機械工業部、紡織工業部和軍委總後勤部等部門,委托清華為他們培養在職管理幹部,共同制訂了辦學方針與教學計劃,當時叫做“幹部研究班”(簡稱“幹研班”)。“幹研班的舉辦,實際上導緻清華的管理教育往兩個方向伸展。一個是所謂的學曆教育,尤其是培養管理人才的學曆教育,一個是在職的管理幹部非學曆教育。”曾經擔任清華經管學院副院長,主管培訓工作的曲文新老師這樣說。
清華經管學院的研究生教育始于1979年,但當時還沒有管理專業的研究生,1980年招收第一屆管理信息系統專業本科生,隻是學了一些與管理相關的知識。那個時候已經知道國外有MBA教育,但什麼時候可以在中國辦MBA,如何辦,誰也說不清楚。不僅清華在管理專業的學曆教育上缺乏經驗,也是國家教育的短項。而這兩期幹部研究班的舉辦,就為日後管理類專業的學曆教育奠定了基礎。但學曆教育總要受到年齡、入學考試等各種因素的限制,而改革開放對企業管理人才又有很大需求,因此,這兩期幹研班的成功舉辦,實際上也推動了另一條管理教育的發展道路――在職的管理幹部非學曆培訓教育。
最初的工商管理培訓體現出很強的計劃性
改革初期,凡事講計劃,講行政手段,國家各級經委成立了培訓辦公室、培訓司、培訓處等行政機構,而經委下面又成立了很多培訓中心,國有企業人員的培訓就分配到各個地方的培訓中心,這樣一來就造成一種奇怪的局面:沒有師資力量的培訓中心分配到大量的任務,而高校作為一支重要力量,卻沒有明确在幹部培訓中所擔負的責任。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期,國家經委提出要抓“一長三司”的培訓,即廠長、總工程師、總會計師、總經濟師。時任經委副主任的朱鎔基同志擔任清華經管學院院長,清華經管學院又有先前幹研班的經驗,于是國家經委就委托清華舉辦了兩期總工程師培訓班。後來,随着地方對企業管理人才的需求更加強烈,清華經管學院更加重視培訓工作,雖然沒有成立專門的培訓中心,但明确規定培訓工作由學院統一管理。
“工商管理培訓班”的前身“福州班”源于偶然
1991年,現任清華黨委書記陳希與他的一位同班同學(時任福州市市長)提起經管學院舉辦企業管理人員培訓班的事,這位市長很感興趣,專門派市委市政府負責人到清華來談幹部培訓的事。當時學院确定的名稱是“經濟管理幹部培訓班”,“福州班”借鑒了幹部研究班的基礎。同年,清華作為全國九所院校之一,開辦了工商管理碩士(MBA)教育,“福州班”也參考了一些MBA教育的方法。由于福州市委市政府要求脫産學習1年,所以第一期福州班學習期限為一年。
第一期“福州班”有學員60多人,分兩個小班上課。學員有來自福州市委市政府的機關幹部,也有來自企業的幹部。一年的學習結束後,學員反響很好,但在學習時間上,來自企業的幹部紛紛表示一年的時間太長。“因為當時的經濟改革已經讓這些企業幹部感到了壓力,脫離企業一年,對于他們來說有些困難”。于是學院相關負責人經向福州市委市政府建議,後來的幾期就由一年改為四個月,并且适應形勢需求,建議來自企業裡的人多一些。又根據學員的實際情況及企業需求,對課程設置做了相應調整,減少了哲學、政治經濟學、數學等基礎理論課程所占的比重,增加了财務管理、會計、法律等實務管理類課程的比重。由于試辦成功,“福州班”一辦就是四期,并且沿用四個月左右脫産學習的方式,直至今天。
靠着學員的口碑效應,“福州班”擴至全國各地
“清華經管學院的工商管理培訓有一個特點――盡管發的是結業證,但我從來沒見過有哪一期學員,報名交學費的人數等于拿到結業證書的人。那些不來上課又不請假,甚至讓秘書來聽課,爸爸的名字讓女兒來聽課的,統統不發給結業證書,因此我得罪了一些人,學生快要畢業時我唱黑臉,但拿到結業證書回來再見面時,就有同學說:“曲老師,到底是清華”。當年主管培訓工作的副院長曲文新老師這樣說“如果說不管你學不學,都能拿到結業證書,說明你的聲譽并非是真心想來學習的那些人心裡的聲譽,我們要那樣的聲譽有什麼意思呢”。
盡管這個培訓項目看起來有些較真,可生源不僅沒有少,反而越來越多。在當時,中共中央黨校、福建省委黨校、福州市委黨校及各個地方的培訓中心都在辦班,但是福州班辦了一期之後,在福州地區就形成一種情形:凡是組織派出培訓的幹部,都提出不是清華就不去。這樣不僅對于學院來說生源比較單一,福建省委組織部門也承受很大的壓力,所以,辦了四期以後,福州班暫告一個段落。
在福州班的舉辦過程中,有很多地方的政府和企業跟清華聯系,要求參加這個班。陸續為河南林州市辦了第五期培訓班,為牡丹江市委組織部辦了第六期。從1995年開始為重慶舉辦幹部培訓。就這樣依靠學員口口相傳的效應,“工商管理培訓班”逐漸從“福州班”發展到河南、重慶、吉林、遼甯,河北、廣東、廈門等全國各地,也由以前的一年兩期,發展到一年四至六期。
與時俱進、不斷完善與創新在職工商管理培訓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與工商管理學曆學位教育相比,非學曆學位的管理培訓教育具有更加靈活,與社會經濟發展結合更緊密的特點。這就要求培訓項目在課程、教學、師資等各個方面與時俱進,不斷調整和完善。
據1998年至2002年一直主管教學的曹慈惠老師介紹,在課程設置方面,工商管理培訓一直在不斷的調整和完善:一是在實踐中檢驗課程是否适合學員,有的課程可能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課堂上效果很好,但拿到培訓的課堂上發現不合學員“胃口”,這時就要及時調整,摘取出适合學員的核心内容講授,而不是整個授課體系照搬。二是有的課程一開始是适應的,但随着時代的發展就會過時,這時課程要及時更新。三是出現新學科後,會充分利用培訓教學靈活機動的特點,做大膽有益的嘗試,培訓的課堂甚至會成為本科生研究生新課程的試驗田。曹慈惠老師說“從1998年以來,每年上下兩個學期的開學典禮上,做課程介紹時,我發現沒有一次我們是在照搬上一次的課程,總是有所更新。畢業時,我們要讓學員對課程提出意見,以便下一期更好的改進”。
由于因材施教,不斷創新,用學員們自己的話來說,工商班課程就會“比較解渴”。有一個同學聽完魏傑老師的課說:“這個問題我想了好久,一直找不到答案,這節課真得讓我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很多學員遇到二次創業的問題,一些課程剛好啟發了他的思維,“回去我就有底了,改造私有企業的方案我基本上可以開始醞釀了。有的甚至說“我一下課就打電話告訴我的下屬着手準備”。立竿見影的同時,曹慈惠老師也客觀的說“不可能每節課,對所有人都是立竿見影的,作用往往是潛移默化的”。
在師資建設上,“工商管理培訓班”也有自己的思路,首先認識到培訓也要鍛煉自己的師資隊伍。一方面是把優秀的老師推到培訓的課堂上來。另一方面也充分發揮年青教師對新學科新事物敏感的優勢,給他們提供釋放和交流的講台。這樣既鍛煉了教師隊伍,同時,由于學生來源的特殊性,也給學術研究提供了實踐檢驗的絕好機會。并且非常強調師生互動,創造和諧活躍的課堂氛圍。“當然這需要管理人員在老師和學生中做很多協調工作”。
盡管是幾個月的脫産學習,但6、70人的集體朝夕相處,團隊建設也非常重要。“工商管理培訓班”創辦初期,一個地區一個班的組織形式便于管理,便于研究規律,但随着地域的擴大,學員文化層次的提高,以及所在行業的多元化,顯然以地區來組織班級的形式已經不适應形勢,于是“工商管理培訓班”開始打破地域限制,混合編班。而混合編班就涉及到一個班級組織、班委會遴選的問題。2001年夏天,清華MBA教育中引進了拓展訓練,反響比較好,他們就抓住這個信息,2002年初,在工商管理培訓中率先搞拓展訓練,通過三天的拓展,讓同學們互相熟悉,互相了解,并且借拓展之機,民主選舉出班委組織,減少了指定的矛盾,教師也就有更多的精力放在組織教學上。
長期以來,“工商管理培訓班”形成了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健康風氣,學員與老師與管理人員相處也十分融洽,學員們在校期間也十分活躍,除了學習,他們還主動組織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課外活動。2002年學生自發舉辦了“工商班企業管理論壇”,并富有創意的在學員中間拍賣論壇的“冠名權“,在社會造成了一定影響。他們還以沙龍的形式分享自己創業的經曆,有的甚至談的痛哭流涕。參加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舉辦的鐵人三項比賽,并且獲得了名次,提高了班級聲譽,春暖花開時他們到懷來等地植樹造林,投身公益事業……
在校期間建立的這種同學情感,也延續到了以後的工作與生活中,“因為大都是企業裡的老總,可能平常很少有人提醒你的弱點、缺點,但同學之間就很容易平等的交流。他們畢業後會保持聯系,并分享創業的想法,在這個過程中,就會彼此提出忠告,及時的潑冷水。我覺得這也是“工商班”一個特别的作用”-----曹慈惠老師這樣說。
通過舉辦“工商管理培訓班”,學院也得到切實收獲
有利于人才培養 15年來,“工商管理培訓班”為福州市、重慶市以及華北電力集團、東風汽車、中國外運集團、神華集團、華能集團、紅塔集團、韓國現代汽車集團等單位培養了3400多名企業高級管理人才,學員們在企業和政府部門擔任重要職務,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工商班”逐漸成為中國工商管理培訓的一個品牌項目。不少學員回到單位後,擔任了企業的重要職務,例如,28期學員李秀林擔任了吉林敖東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29期學員王玉普擔任了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
鍛煉了師資隊伍 15年來,參與“工商管理培訓班”授課的教師隊伍得到了很好的段煉,學院逐漸形成了一支理論與實踐結合、深受學員歡迎的教師隊伍。不僅有深受學員們尊敬的一批經驗豐富的教授,還湧現出了一批深受“工商班”學員歡迎的年輕教師。一些學員還邀請老師們深入企業調研,參與企業發展規劃設計和制度建設,為企業發展獻智出力。
加強了與政府企業的聯系 通過“工商管理培訓班”這個橋梁,清華經管學院和企業界、政府機構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中國外運集團公司、中國石油、神華集團、東風汽車、中國印鈔造币總公司、紅塔集團等一大批企業和學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
如何走好未來之路
作為一個有十幾年曆史的培訓項目,清華的工商管理培訓有自己獨有的特色和優勢,但在競争日益激烈的形勢下,要保持項目的持久活力,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中長期脫産教育的形式,目前在國内外的培訓項目中比較少見,這主要是考慮企業家不便長期脫離工作崗位的實際情況,而各個學校受辦學條件的制約,也很難滿足學員幾個月脫産學習的食宿需求,但清華經管學院設有專門的培訓大樓,有專門的培訓機構及組織管理人員,加之比較悠久的培訓曆史,應該說是具備一定優勢的。”主管培訓的副院長薛鐳老師這樣說,“清華在教學管理及安排上的科學性和系統性一直處于領先地位。而區别于其它的培訓項目,“工商管理培訓”的市場定位是為企業培訓後備的管理人才,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湧現出很多具備管理潛質,但并未接受過管理教育的人才,這是一個很廣闊的培訓市場”。
盡管有這些特色和優勢,薛鐳認為要想長期保持一個精品項目的競争力,仍需不斷求精求新,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要減少課程的不确定性,減少教學開發的随意性,在教學方法、教學案例、教學手段、教學管理等各個方面精益求精,要在課程内容,時效性上不斷創新,要提高教師科研的能力。同時,工商管理培訓從一開始就是學院與政府企業的系統合作課程,雖然現在淡化了這種計劃性,但也不能忽視計劃的作用,而是順應時代需求,不斷調整計劃的平台與方向。“近些年來,由與地方政府組織部門合作,由政府組織部門選派人員為主,逐漸轉型為與大型企業合作培養管理人才為主,這也将是今後這一精品培訓項目的發展方向――讓更多的大型企業成為戰略合作夥伴,為國家經濟發展、企業人才造就做出更積極的貢獻”。“總之,将‘工商管理培訓班’繼續打造成一個精品培訓項目,我們有足夠信心”--------薛鐳堅定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