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技術創新領域的領跑者
-----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技術創新研究中心快速發展
2000年3月,以清華經管學院技術經濟及管理專業為基礎組建的“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技術創新研究中心”成立,标志着中國技術創新領域的研究進入到一個新領域,也标志着清華經管學院全面落實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建設的新進展。
技術創新勢在必行 “中心”順勢而生
如果說,“創新”一詞對80年代之前的人們有點陌生,那麼時至今天,“創新”已經變成了當今的流行詞彙。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每一步都離不開創新。
加強創新建設刻不容緩
前國家主席江澤民曾多次談到創新,他說,知識和技術創新是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泉,中國将緻力于建設國家創新體系,通過營造良好的環境,推進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體制創新,提高全社會創新意識和國家創新能力,這是中國實現跨世紀發展的必由之路。
為貫徹黨的十五大精神,落實《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和《全國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九五”規劃要點》,1999年6月,教育部印發了關于《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建設計劃》的通知,要求加強科學研究基地建設,進一步推動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發展和科學研究體制的改革。
經1999—2000學年度第14次會議校務會讨論通過了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關于建設“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的若幹意見”,“意見”規定,在學校統一領導下,各有關職能部門和院、系都要按照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規劃,進一步推進人文社會科學的教學科研和學科與隊伍建設,充分發揮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在創建世界一流綜合性大學以及在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的重要作用。
率先進行技術創新研究
1999年清華經管學院響應國家号召、貫徹教育部加強人文社科重點基地建設的精神,按照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組建人文社科基地的有關規定,開始籌建“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技術創新研究中心”。
“中心”以技術經濟專業點為依托,該學科點于1979年創建,1981年獲技術經濟碩士點,1986年成為全國第一批技術經濟博士點,連續兩屆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中心”所依托的一級學科(工商管理)2003年被國家學位中心評為全國第一。80年代中期,在學科帶頭人傅家骥教授的帶領下開始進行技術創新研究,聯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科委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共同建議,共同承擔,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支持,設立了“八五”唯一重大項目“中國技術創新研究”。
1990年以來,本專業點圍繞技術創新負責并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博士點基金30項,省部級項目10多項,出版專著譯著30多部,發表論文200多篇。研究成果獲省部級一等獎2項,二等獎5項。經過十多年的研究,培養了技術創新領域的優秀人才,增強了創新研究的能力,技術創新研究在清華經管學院已形成規模,組建“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技術創新研究中心”時機已然成熟。
六大優勢确保審批順利通過
2000年3月“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技術創新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中心”挂靠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依托清華經管學院,實行主任負責制,技術經濟及管理系系主任、博士生導師吳貴生教授擔任“中心”主任。按照教育部關于重點研究基地的五項任務和建成“思想庫”、“信息庫”、“人才庫”的目标,結合本中心的基礎和特色,确定技術創新管理(主要學術帶頭人為:吳貴生、仝允桓)、科技戰略與政策(主要學術帶頭人為:雷家骕、李廉水)、高技術創業管理(主要學術帶頭人為:姜彥福、朱武祥)三方面作為“中心”的研究方向。2004年7月4日作為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第五批申報機構,“中心”接受了教育部專家組的實地考察與評審。專家們聽取了謝維和副校長關于學校支持中心建設的報告、中心主任吳貴生教授的基地申請論證報告、以及謝偉和高建兩位副教授所做的兩個重點項目申請報告,并對學院的配套設施進行了實地考察,專家組認為“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技術創新研究中心”具有六大優勢: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專門的文科基地管理機構及校級領導專門負責,有利于中心的發展;指導思想、目标明确,所申請的兩個重點研究課題意義重大;學術積澱深厚,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和原創性,得到國際上想當程度的認可;
國際交流已跨越簡單的人員互訪階段,進入到深入、實質性合作階段,合作層次高;開放性已逐漸顯露,合作對象廣泛,信息交流網絡已經建立;決策咨詢有很大進步,發揮了較大影響。評審專家組經過研究讨論,認為“中心”已具備作為國家重點研究機構的條件,批準順利通過。
組建團隊促進國際化
按照強化優勢、優化組合的原則,“中心”在技術經濟及管理專業點核心隊伍的基礎上組建了一支優秀且強有力的團隊,以近年我國科技界最重大的研讨活動---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戰略研究為例,本中心有2人被聘為副組長,4人被聘為專家。
“中心”現有專職研究人員15人,教授占66.7%,副教授占33.3%,博士占91.7%,碩士占8.3%。校内外兼職學術骨幹14人,教授占78.6%,副教授21.4%,其中,國外研究骨幹占到了14.3%。”“中心”主任吳貴生教授系中國技術經濟研究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并兼任“高校工作委員會”和“技術管理工作委員會”主任。此外,“中心”每年還邀請3名以上國外著名教授來本中心講學、指導研究生(1-3月/人.次)。“中心”所依托的清華經管學院與美國MIT、哈佛等世界一流學府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每年派出大批學者到國外進修,還邀請了衆多特聘教授與訪問教授。今年9月,“中心”聘請了技術創新領域國際著名學者、丹麥奧爾堡大學的經濟學Bengt-?ake Lundvall教授,加盟清華經管“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作為特聘教授與訪問教授瑞士洛桑管理學院MAX先生一起參與“中心”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在國外留學9年,全時從事技術創新教學科研工作的顧淑林教授也被“中心”聘為訪問教授,美國MIT、Ohio大學的兩名博士也加盟成為“中心”的研究人員。
技術經濟及管理系系主任、“中心”主任吳貴生教授表示,“中心”的優秀人才是技術創新研究工作不斷深入的保證,從80年代開始創新的初步研究到今天的累累碩果,都離不開研究人員的辛勤努力,正是因為有了像傅家骥教授這樣的傑出人才不斷的奮鬥、不斷的努力,才有了創新研究的明媚春天;也正是因為他們的努力,才讓我們的創新研究得到了國内、國際相關部門、業界的認可,才讓吸引國内外的優秀人才來“中心”工作成為一種可能。
國際交流與合作日益深化
正如2004年7月專家組評審時所說,“中心”的國際交流已經跨越了簡單的人員互訪階段,進入到高層次、實質性的深入合作階段。從2000年到2004年間,“中心”舉辦的大型國際、國内會議共10多次,國際交流與合作正走向深化。2000年4月,由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委員會聯合發起,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組織舉辦的“中美技術創新會議”,美國著名創新研究專家Rosenberg等30位專家學者和中國40位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在國内、國際都産生了很大影響。
2002年,“中心”作為中國大陸唯一成員單位加入了英國倫敦商學院和美國百森商學院聯合發起的“全球創業觀察”項目,該項目旨在彙聚全球最優秀的創業研究學者,研究創業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成果以《全球創業觀察中國報告》發布,國内“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等媒體做了報道,科技部主管司長張景安專門緻函予以高度評價。
“中心”還與日本早稻田大學、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等國際著名大學、研究機構建立了長期的合作交流關系。“中心”主任吳貴生教授作為亞洲唯一代表出席了日本通産省主辦的技術管理(MOT)國際研讨會,在大會上作主題發言,介紹中國技術管理研究和教學的經驗和進展,這标志着“中心”在這領域已經處于亞洲領先水平。
Globelics國際研讨會滿載而歸
當被問及聘請國際專家是否能真正推動“中心”國際化進程時,吳教授說,我們聘請國際專家是一項戰略性安排,我們的目标是要把我們專業和“中心”建成國際知名、甚至國際一流的機構,國際專家的到來确實能加快我們實現目标的步伐,他們的工作也在不斷地證明着這一點。2004年10月18日,世界著名技術創新研究學者、清華經管學院特聘教授Bengt-?ke Lundvall教授發起了旨在研究發展中國家的創新和發展問題的Globelics國際研讨會。一大批本領域的國際著名學者出席了會議 (國外100名,國内103名),據吳教授介紹,原本會議的安排是邀請50名國外學者,結果很多學者卻慕名而來,情願自己掏腰包、出路費也不遠萬裡、飛躍重洋來到了中國,參加此次的Globelics國際研讨會。
雖然Globelics國際研讨會已過去一個月多月,但談起這次會議,吳教授仍掩飾不住内心的喜悅與激動。吳教授說,國外學者對中國非常感興趣,對研究中國問題,研究中國技術創新問題更感興趣,但一直以來,我們在國際上的影響還是很薄弱,在學術上發表的國際論文也不多,這種客觀的現實讓國外很難了解中國的現狀,了解中國技術創新研究的現狀。通過這次Globelics國際學術會議,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國研究界在國際上的影響,提高了中國技術創新研究的知名度,會議影響深遠。
通過這次會議我院及兄弟單位的教師、研究生得到一次現場聆聽國際一流學者觀點、研究成果介紹的機會,獲得和他們當面交流的機會。通過與國外學者的接觸,結識了一批同行,建立起學術聯系。大會及會前的公開報告會、會中的中國問題專題研讨和會後的研究生講座,延伸了此次大會的收獲,擴大了清華經管學院和“中心”的影響。會後,有的學者已經建立了與國外學者進行實質性合作研究的聯系,并進一步交流了相關的問題,這種交流與合作增進了國際學術界對我們的了解,為進入國際一流學術網絡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特聘教授Lundvall先生公開在大會上推介了“中國技術創新學術網絡(CICA)”,并舉行了第一次專門研讨會,“CICA”開始為國際學術界所知曉,這意味着CICA已進入實際運作狀态,我們将建立起一個國際學術活動平台。
國内外學者認為會議主題和基本内容設計先進、合理,吸引了中外學者共同關注、參與;會議組織(大會、論壇、專題會)設計得當,使讨論得以深入;會議服務周到,使與會者高興而來、滿意而歸;富有創造性,組織的會議延伸性。Globelics倡導者之一、國際技術創新研究領域大師Richard Nelson對這次大會的評語是:“Smashing(意為了不起的,轟動的)!”,與會的Hiroyuki Odagiri先生說,這是一次了不起的會議,每一次讨論對他來說都是一種享受,清華經管學院學生的論文質量也讓他印象深刻,終身難忘。
理論創新與決策咨詢并重發展
本研究中心主要研究人員作為國内第一批研究者從1980年中期以來,長期進行技術創新研究,創立了以傅家骥教授為代表的“創新學派”,并提出了一系列技術創新理論,初步形成中國技術創新理論體系,引領國内技術經濟學科實現兩次突破:1980-90年代:将學科方向從以技術經濟評價為主逐步轉換到以技術創新為主;2000年代:将技術創新管理拓展到高技術創業管理,在科技戰略與政策方面持續開展相關研究。
理論創新成績彰顯
自創建以來“中心”在技術創新管理、科技戰略與政策、高技術創業管理三大方向的研究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得到了快速發展。初步建立了中國技術創新理論框架,建立了“技術創新管理”體系;在國内先行發起并開創了國家經濟與科技安全領域的研究承擔了國家“九五”科技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出版了6種系列專著,發表論文50餘篇,所寫的論文與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級、省級等多項獎項;在區域創新與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研究中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國内學術界率先進行了高技術創業管理方向的系統研究,在高技術創業管理與政策、創業投資研究與态勢比較、投資估價與投融資等領域的理論模型和案例研究達到國内領先地位,與清華紫光創業投資集團公司合作,設立了“紫光創投研究基金”,在全校範圍内支持了20多個有關創業管理、創業投資領域的微觀機制、法律政策等方面的研究項目。
五個重大、重點項目:2000年—2004年以來,“中心”承接國家縱向科研課題63項,其中,國家級重大、重點基金項目5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5項。國家級重大、重點基金項目5項分别為:傅家骥教授的“中國技術創新研究”的國家自然基金重大項目;雷家骕教授的“我國國家經濟安全态勢評價體系與21世紀初的關鍵問題研究”的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項目;姜彥福教授與雷家骕教授關于“我國國家經濟安全檢測預警與危機管理體系研究”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吳貴生教授的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區域科技計劃體系研究”;仝允桓教授的關于“應用技術評價理論與方法研究”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當年全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管理學科共有6個重點項目,學院同時申請到2個。姜彥福教授關于“首都經濟創新服務體系”的研究獲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批準研究重點項目。
成果獎勵 傅家骥教授關于“中國技術創新理論”研究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關于設備更新的技術政策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和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傅家骥、仝允桓等教授的專著《技術創新學》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一等獎,被全國各技術經濟專業博士點選為主要教材;
傅家骥教授與仝允桓教授的《工業技術經濟學》獲國家教委優秀教材一等獎;
葉煥庭教授關于長江上中遊水利、水電開發方案獲水電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吳貴生教授關于汽油無鉛化的研究獲科技部科技進步二等獎;關于雲南省高技術産業發展規劃研究成果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關于“技術創新規劃”的研究獲順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其著作《技術創新管理》獲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自2000年3月出版以來,已印刷5次,發行22000冊;
傅家骥、姜彥福與雷家骕教授的《技術創新—中國企業發展之路》獲全國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謝偉副教授在本領域國際頂級學術刊物“Research Policy”上發表論文,2003年被哈佛大學引為教學資料; 2004年謝偉副教授和白思迪教授合作的關于“中國衍生企業序貫學習”的文章,已被擴展為INSEAD的教學案例. 2004年,其論文《小虎”和“大龍”的學習過程差異》(ELSEVIER 2003年9月)獲北京市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綜合類一等獎(處于公議期),此次獲綜合類一等獎的成果隻有兩項。
決策咨詢的大貢獻
“中心”研究人員的研究對國家重大技術決策、經濟和科技安全決策以及區域科技發展和創新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1988年葉煥庭教授關于長江上中遊水利、水電開發方案建議被水電部等采納,獲水電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997年吳貴生教授關于實施汽油無鉛化的思路和技術措施建議被采納在國務院辦公廳頒發的文件中,并被國家環保總局、北京市環保局、中石化總公司等采納,成果獲科技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998年吳貴生教授關于雲南省高技術産業發展規劃研究成果以省政府正式文件下達執行,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9年吳貴生教授完成第一個科技部技術創新試點市“技術創新規劃”,獲順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被科技部作為範本向所有試點市推廣。
2002年,本中心研究人員傅家骥教授關于設備更新的技術政策建議被采納在國務院頒發的“設備管理條例”中; 2002年吳貴生教授率先進行區域科技計劃研究,成果被采納在國家“十五”科技計劃中。在國家經濟和科技安全決策方面,雷家骕等教授的專著及研究報告等得到多家單位的參考、引用。
鞏固國内領先 跻身世界一流
吳教授說,“中心”的目标就是鞏固國内領先地位,經過5年建設,成為國際知名的研究機構,再經過5-10年努力,跻身國際一流之列。要繼續确強化三個研究方向的研究深度,同時加強三個方向之間的融合和互動。在未來三年内力争在技術創新理論上有新的建樹,在中國重大實際問題研究方面取得實際成果,為國家重要決策提供支持,為企業技術創新和創業管理提供具有普遍意義的指導性成果。
在國際化方面,要努力提高國際化水平,以引進國際頂級專家為契機,加強其對研究的指導和國際交流與溝通,使研究更規範、更有國際可比性和可交流性,在國際學術期刊和國際會議發表更多的研究論文。要繼續擴大開放,盡量多的召開國内國際影響大的學術會議,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據吳教授介紹,經過激烈的競争和積極的争取,“中心”已獲得國際技術管理協會(IAMOT)第十五屆年會舉辦權(2006年5月),這是技術管理領域最大規模的國際會議,一般在300人以上,IAMOT在中國的第一次年會将帶來讓世界了解中國的又一次難得的機會。利用已有的條件,創造有利于我們的發展環境,順應全球化潮流,創建名副其實的國際性研究中心是“中心”每一個成員的不懈追求,“中心”主任吳貴生教授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