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斌回憶文章:培養現代管理幹部的最初探索
——簡記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管理幹部研究班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确定了改革開放的方針以後,懂得現代經濟管理的幹部就成了關鍵性的因素。為适應這種需要,1979年清華成立(恢複)了經濟管理工程系;建系後,很快就籌辦了管理幹部研究班。辦這個班,在當時是一個比較快、比較好地滿足迫切需求的重要舉措。
1980年,當時的國務院機械工業部、紡織工業部和軍委總後勤部等部門委托清華為他們培養在職的管理幹部,共同制訂了辦學方針與教學計劃。議定選拔學員的條件是:大學理工科畢業,工作十年左右,在職的管理幹部和後備的管理人員。學制為一年半。各部門所屬有關的企業按照要求嚴格地選拔了素質比較高、急于培養任用的人員,并且進行了業務(包括政治經濟學、高等教學等基礎知識)上的考核。1981年2月16日正式上課。學員98名。
根據當時改革開放的形勢和學校辦學條件,在教學上重點安排是:第一,盡量體現改革開放進一步發展的需要,比較系統地講授現代經濟學基礎和管理科學及其基礎知識,以及計算機應用技術等。這是清華第一次系統開設課程系列。第二,系統地講授企業管理、生産管理以及财會金融、對外貿易和經濟法等課,力争實用。第三,邀請國家各有關部門負責同志講解當前國家各項有關的改革開放的方針政策。請有關專家學者和各專業研究人員舉辦專題講座,以求從更深的層面了解有關經濟和管理等各學科更深入、更新的内容。第四,組織學員到有關企業和管理部門進行實習,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這些學員具有強烈的探尋新知識的渴望,也具有相當高的分析與判斷能力。當教師講西方經濟學和管理學等課程的時候,由于是第一次講授,特别慎重。他們就鼓勵老師大膽講,不要有顧慮,說他們有分析批判能力,使老師得到了很大的安慰和鼓勵。因此沒有采取當時通行的講一段批判一段的講法,而是如實地、系統地、完整地進行講授,結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們這種主動的、有分析地學習,使他們學到了更多新的知識,開闊了思路;也使教師積累了講授這些課程的經驗,為以後給本科生講課做了很好的準備,并在當時的講課過程中,形成了一批講義、教材。其中《工業技術經濟學》獲國家教委優秀教材一等獎,《管理學》獲二等獎。
這些學員學習上刻苦勤奮,治學嚴謹,生活上艱苦樸素,給當時的本科生樹立了很好的榜樣。他們離開學校一般至少已經十年以上,又多為企業的領導幹部。年齡最大的已接近半百,多數人都有家庭負擔。此時再次走進學校,住上學生宿舍(二号樓),吃飯在學生食堂排隊,坐進課堂,每天按時休息,按時考試,遵守各項校規校紀,這一切,他們做得像普通學生一樣,但卻比一般學生做得更加出色。這除掉上面所說他們具有很高的批判的學習能力以外,他們的學習更加刻苦努力。他們一面緊張地學習新的知識,一面還得複習要用到的過去所學的一些基礎知識,他們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幾乎沒有什麼節假日,不分日夜。由于他們的年齡、經曆和學習基礎的差異,他們更加需要也更善于相互的切磋和幫助;他們經常進行熱烈的讨論。班上的這種自由研讨風氣,也是他們全班取得整體學習成績優良的重要推動力。他們良好的學風還體現在他們各門功課的作業上。他們的作業大都有較高的思想性和邏輯性;就是在書面寫作上也很認真,寫得工整、清楚、數學上的推導、演算也很規範,常常受到老師的表揚。在實習中,更能發揮他們的優勢。全班分組到上海、無錫、雲南等地的工廠、有的為工廠進行總體運營分析,提出改革方案;有的為工廠進行管理信息系統設計。他們不僅作出方案和設計,還寫出專題研究,并在工廠的幹部會上作報告。他們調研深入,分析到位,以及所提方案和設計,普遍受到好評。他們的工作,對老師都有啟發。他們對待老師很尊重,也能平等地讨論問題。老師講課講得好的地方,他們就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講得不夠好,或有問題的地方,他們也能直接向老師提出來,同老師商讨。對于教學中的問題,他們都通過班長會同班主任、系領導共同商量解決。對老師他們更多的是理解。一位老師一堂課推導了七個定理,這對于他們學習管理的不是很必要,但他們理解老師的良苦用心。他們打趣地說,這也體現清華老師講課的水平啊,很敬佩這位老師。一年半中,他們沒有因為本單位工作上的牽連和家庭負擔而影響過學習。他們不論在課堂上、運動場上,或是食堂裡,他們都是遵守紀律的模範。在食堂排隊,他們往往都是“後來者”,常吃冷飯剩菜。宿舍的衛生,從寝室、走廊到廁所,他們全包了。他們每天晚自習後打掃衛生。每次打掃,必定用拖布擦洗一遍。地面濕滑,好幾個人摔了跤,于是他們就把拖鞋底下用刀刻上深深的溝紋,以防滑倒。他們的生活緊張活潑,又有情趣。
這些學生赢得了老師們普遍稱贊和尊重,也為本科同學樹立起一個良好的榜樣,給予同學們很好的影響。常常有本科同學跑到他們的宿舍請教問題,與他們攀談。到校慶時,本科同學紛紛請他們到班上去座談。從國家的改革開放到學員所在企業改革的情況;從社會上流行的各種思潮,到當時熱烈讨論的青年人應該樹立怎樣的人生觀,要不要有“自我設計”,以及他們畢業後将去從事怎樣的管理工作,等等。座談總是很熱烈,就是感覺時間不夠。與此同時,系裡又面向本科同學舉辦幹研班學員學習情況的展覽,把學員們的各種作業擺在展台上,讓本科生觀摩到這些老大哥們是怎樣學習的,特别是從他們作業上學習他們的那種嚴謹治學的好學風。那時,這些幹研班學員成了同學中重要的穩定因素,也對這個新建系形成好學風起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這一期幹研班的學習情況,受到機械工業部等部門的好評,于是接連又辦了第二期、第三期。這兩期同第一期一樣,具有良好的學風,取得了好成績。
這三期學員畢業以後全部回到了原單位。他們在企業的改革和發展中很快就發揮了作用。他們多數先後擔當起許多大中型企業的正副總經理、正副廠長、黨委正副書記、總經濟師、總會計師、總工程師等職務,在各崗位上努力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後來,随着改革開放的進一步發展,他們當時相當一部分人先後被選拔到國家各級領導崗位上來。其中,有兩位調到國務院任副部長,有兩位先後被選為雲南的省長和副省長,兩位被選為湖南省黨務副省長和省委副書記,一位被選為貴州省委副書記,一位被選為四川省常委、省紀委書記。此外,有些被選為蘭州市、昆明市、長沙市、遵義市以及北京市的市長、副市長、市長助理。有一批被任命為省市經委、體改委的主任、副主任和廳局的領導幹部。這裡所提到的湖南省委副書記,就是“感動中國”的黨的優秀幹部鄭培民同志。在工作上他是一位優秀的幹部,在學校裡他也是一個優秀學生。這些幹研班畢業的同志們,在工作中銳意改革、推動現代化管理、大幅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先進事迹,《人民日報》、《經濟日報》等許多媒體都作過報導。朱镕基總理兼清華經管學院院長來清華時說道:他在各地出差,經常有人向他走過來,尊呼他“朱院長”,他感到很是欣喜。
這種幹研班,當時全國還是第一次舉辦。它不同于那種學術型的碩士研究生,它是培養實務型的企業管理的專門人才,那時,培養這種專門人才,既無經驗,也不被人們了解。普遍認為這隻不過是一種通常的短期幹部輪訓班。因此,入學後,既不發給标徽(那時要憑标徽出入校門),也不發給圖書館的借書證。直到畢業時,連以“幹研班”的名義印畢業證都不準。凡此種種問題,都得一直申請到校長劉達那裡才得解決。至于申請授予這些學員研究生學曆,也最終未獲國家教委批準。最後由機械工業部等部門與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聯合向各有關企業下文,介紹學員學習的情況,請企業人事部門酌情對持。
為了解決這類管理幹部研究班學員學曆和學位問題,根據國家教委決定,1984年試辦管理幹部研究生班,1987年改為培養管理幹部碩士生。直至1991年,吸收曆屆各種管理幹部研究生培養的經驗,并吸收國際上培養工商管理碩士(MBA)的有益經驗,清華始于1991年獲準全國首批試辦工商管理碩士(MBA)教育,招收首屆MBA學生。至今已獲有十幾年的成功經驗。
從1981年至1991年,整整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