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姿,清華經管學院金融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量化投資實驗室、FDT金融創新實驗室主任,中國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在清華經管學院為本科生、MBA、高管教育講授《投資學》、《金融工程》等課程,多次獲優秀教學成果獎。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資産定價理論與實證、投資組合管理、量化投資策略與機器學習等。與經管的許多老師不同的是,她曾經在美國花旗集團(紐約)工作六年,曆任風險管理和定量研究主管,有着别樣的人生閱曆和體驗。在當前金融工程方向大熱的環境下,讓我們走近朱英姿教授的人生經曆,聆聽她給身為本科生的我們帶來的人生發展規劃和建議。
從投行到經管
朱英姿本科和碩士都是物理專業,而博士在美國攻讀數學。由于好奇花旗集團中十幾萬人是如何運作的,她選擇來到花旗工作。最初接觸的一切都跟之前課本上的知識全然不同,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朱英姿不斷地挖掘新東西,不斷學習新知識,這對于她來說就是最大的快樂。因此,每過幾年,她都會選擇換一個崗位,從而能嘗試不同的事物,不斷挑戰自己,不斷提升自己。而後來選擇讀工商管理的MBA則是由于職業需要。

清華經管學院金融系教授朱英姿
在2002年畢業之後,朱英姿毅然選擇回國。對于社會責任,她是這麼說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但是想要承擔起足夠多的社會責任,首先要不斷發展自己。不斷地發掘自己的獨特點,找得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領域并不斷鑽研,直到成為該領域的領跑者。這個時候,才有足夠的資本來談社會責任。朱英姿說,這就好比獵人有了武器,但不要忘記,這個武器不是你一個人努力的結果,這是社會共同賦予你的,因此你也要為社會做出回饋,為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做一些事情。對于新一代的青年,朱教授說,要有自信,心懷天下,敢于承擔責任,當仁不讓地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
談到擔任“清華老師”和“花旗主管”是否有區别時,朱英姿的回答是“很不同,非常不同。”首先是心态不同,她坦言剛入清華時的不習慣,作為一個新人,她不知道該如何去面對學生。她知道“教書”但不懂得如何育人,直到有了孩子,看了許多教育類書籍之後,才逐漸有些經驗與心得。足足花了十五年,她才學會如何做這件比教書更難的事。漸漸地,她明白了環境的重要性,也經曆過、看過很多事情。她認為自己要做的就是以一種盡量客觀而不偏執的态度分享這些經驗。朱英姿深谙每一個個體的差異性,她說自己的經驗不能強加于所有學生,要尊重他們的這種差異,同時自己的經驗也并非全正确的。朱英姿還提到,作為學生,要勇于嘗試,“隻要去嘗試,就沒什麼不好”。即便失敗了,也能得到一個失敗的教訓。
而在朱英姿教授的學生中,既有本科生,也有MBA學生。她認為MBA雖然有廣泛的知識、視野,但缺少深入的市場研究,相比之下,本科生雖然知識面有限,但對問題有着充足的好奇心,更想要深入了解問題。朱教授也因此更欣賞本科生的這種态度。
課程的革新與改變
對于《金融工程導論》,朱英姿做了許多改變。這門課原本就是全校精品課,但是她把它壓縮為半個學期的慕課,而後半學期則主要通過案例分析來進行深入學習。朱英姿會為學生提供學術閱讀材料,通過觀察數據從而發掘出其中的規律。她說一般金融教授都應該在教學的同時從事投資行業,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使得問題不再空洞。教育學生亦如是。
穩紮穩打,切忌盲從
對于出國交換,朱英姿提倡有機會就抓住機遇。而對于本科畢業之後的打算,她認為如果想就業,建議先國内讀碩士,而如果想成為學術型人才,建議到國外讀博。一方面是因為國外學術氛圍好,導師一般是“放養”式教學,先是讓學生自己看,有了問題再去找老師解決。此外,因為導師每一次課都是建立在上一堂課的基礎上,所以這就要求學生每一次都徹底明白之前的問題,步步為營,打牢基礎。但朱英姿覺得這還不夠,在懂了某些知識點之後,嘗試向别人講授,從“自學”到“傳授”,從懂到向别人解釋,這就要求抓住其中的關鍵點,以其本質示人,才能清楚地講清楚問題。朱英姿認為學習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夠随時教會外行。
而關于助研和實習,朱英姿認為大三下學期開始助研比較合适。因為隻有在系統地學習完知識之後,才能真正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否則隻能做一些沒有技術含量的工作,并不能真正學到東西。但這不是說不鼓勵助研,相反,朱英姿十分鼓勵同學們在學有餘力的同時參加助研工作。關于實習,同樣,老師不建議太早地投入過多的精力。在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的前提下,實習帶來的實質性收獲其實很少,甚至隻能做一些“低級”的事情,這對于同學們來說十分浪費時間。老師坦言,找好的實習,一兩個就足夠了。通過實習去了解一個行業,來确認自己是否對這個行業感興趣,從而來為自己的求職找明方向。
而求職切忌随大流,隻有發現自己,找到自己的興奮點,才能真正找到想要的職位。
朱英姿用自己的經曆告訴我們,要堅定自己的内心,不受大流的影響,保持好奇心,始終以一個學習者的姿态鑽研課業和工作,從而不斷走向一個更好的自我。正如喬布斯所說“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如初生的嬰孩自蹒跚學步開始,逐漸成長,而成長沒有盡頭,也許年歲會漸老,也許容顔也會漸消,但是雙目依然中透露出來求知的欲望。直到有一天你已經成為了這個世界中的強者,你要做的是不再隻關注自己,看看那些弱勢的群體,看看這個助你成長的社會,也要努力為他們做些什麼。在該承擔責任的時候,成為一個不再是以自我為自我的人,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實現自我。(新聞來源:SEM視野責編:時曼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