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的三層境界
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副校長兼教務長 楊斌
本文2020年1月10日發表于《學習時報》
學好,是教師或者親友經常勉勵學生努力的目标。初聽,大都認為是希望“學得好”,功課學得好,成績考得好,名次排得好,如果是研究生的話,還可能有論文發得好,工作找得好。但我想這隻是學生求學問道的第一層境界。習近平總書記疾呼教育界要克服“五唯”頑瘴痼疾,其中就包括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的問題。教與學的目标隻停留在突出顯性指标的這一層境界,隻鼓勵學生“獨上高樓”,是很不夠的。何況這樣的“高樓”,很多時候隻是因眼前目力所及、又為人可見,在表面顯得“高”,對于求學的境界立意而言并不足夠高。
學好(hào,四聲)則是求學問道的第二層境界。讀音不同,含義也不同。這第二個“好”字,說的是好奇的心态,好學的習慣,好問的精神,好研究問題,好挑戰現狀。學變成了人生的一“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的好,“我沒有特殊的才能,我隻是激情般地好奇”的好,“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好。總書記說,學習對青年人來說,不僅該是“作為首要任務”,而更應該“作為一種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生活方式”,正是希望大家達到這一層境界。跟“五唯”那些定量指标比起來,這第二層境界的衡量,沒那麼數字化、顯性化,卻也并非無迹可循——你看那好學之人眼中的光,看那好思之人沉靜的神情,看那好知窮理之人攻堅克難時“福流”沉浸的狀态。教育一旦讓學習者達成這種“好”的境界,不管在求學時學到的知識帶走了多少,都會終身受用不盡,也就再無所謂畢業或者離校了。“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達到這個境界,學習者方可稱作是“主動學習者”。
第三層境界的學好(hǎo,三聲),讀音相同,含義卻不同。這次說的是品德、修養與價值觀。百姓口中說先生教人學好,孩子跟人學好,重音放在這個好字上,略微帶點兒化音處理,強調的卻是學習最要緊的目的——立德樹人。“德者,本也”,一個人有再多知識,有再大本領,有好學習慣,但沒有這第三層境界,就沒有了方向,沒有了準繩,沒有了為人的基礎。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蔡元培先生說“若無德,則雖體魄智力發達,适足助其為惡”,《清華學校校歌》也說“器識其先,文藝其從”,都在彰顯核心價值觀的培養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核心地位。正如總書記反複強調“學校是立德樹人的地方”,“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這層境界深入到教與學的最核心處。德該不該衡量,上下共識很強,“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準”;但該怎樣科學有效公平地衡量“德”,才能真正促進教育者教人學好、促進學習者學好德行,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卻是在破掉“五唯”後擺在教育界乃至全社會面前的一道必答題。答不出來,“五唯”還會去了再來;答好了,“德”立起來了,學風教風會為之一新,在新一代看來,“習慣之為常”,本就是這樣。這第三層的“學好”境界,關系實在重大,值得“衆裡尋他千百度”。
三層境界的“學好”,說的是培養人的本質規律。辦好教育就需要遵循規律,教人學“好”,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而不隻是才,更不僅僅是人手;知識、習性、德行,由外至裡,三位一體,“然後君子”。
供稿:品牌與傳播辦公室
新聞來源:《學習時報》
編輯:張曉雪
審核:趙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