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風險研究範式往往聚焦于各自學科關注的特定領域具體風險,而缺乏對風險治理研究方法論的系統性讨論。2025年5月30日,由Risk Sciences期刊編輯部主辦的風險科學跨學科研讨會在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舉辦,本次活動旨在促進跨學科背景的學者分享不同領域關于風險科學研究的基本思想和研究方法論。八位來自不同學科的專家學者出席會議,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長聘副教授賈若應邀主持會議。

賈若主持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栾勝華指出,心理學關注個體對風險的感知(Risk Perception)與偏好(Risk Preference),通過大數據、文化調研及實驗研究,揭示風險在認知與行為層面的演化機制。在“知情意行”框架下,結合量化測量與情感分析,心理學有助于拓展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的風險治理視角。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全球風險政治分析實驗室主任龐珣指出,長期以來,國際關系研究更為關注“威脅”與“安全”,随着非傳統安全議題的興起以及批判安全理論的發展,風險正逐漸成為理解國際政治行為的重要範式。面對非傳統安全挑戰,應突破傳統“威脅—安全”框架,系統引入社會建構、心理偏好與語義分析等方法,推動風險科學與地緣政治、外交決策等領域的深度融合。

栾勝華(左)、龐珣(右)發言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公共事務學院執行院長、教授魏玖長指出,組織中的風險管理不僅涉及風險的預測與控制,更關鍵在于決策者的責任意識與預判能力。通過“冰山風險”“演化性風險”“連鎖性風險”等分類方法,結合跨學科的知識體系、系統性思維與韌性建設,深化對複雜系統中多維風險識别與應對機制的理解,從而提升組織的風險管理效能。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徐建華表示,環境風險治理需在多學科語境下厘清“風險”的核心屬性——損失與不确定性。風險不僅是個體的感知,更是深嵌于社會文化與政策體系之中的過程。應在系統性框架中科學量化并引導政策設計,推動環境與社會風險治理體系化發展。

魏玖長(左)、徐建華(右)發言
中國科學院應急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朱建明強調,随着風險研究的發展,應急管理不僅限于事後響應,更應重視事前預防,特别是在化工安全等高危行業中,識别潛在風險至關重要。通過情景分析對“黑天鵝”與“灰犀牛”等極端事件評估加以應對,完善應急預案和脆弱性分析,提升多層級預案能力,夯實國家風險防控與治理基礎。清華經管學院講席教授馮潤桓指出,金融學領域往往聚焦于社會生産生活中可資本化的風險。對于難以資本化的風險,采取風險評級、信息披露等定性與市場機制來處理,而可資本化風險則通過保險、金融衍生品等手段應對,将風險進行定價、“打包銷售”與轉移。當代社會面臨越來越複雜的風險,除了傳統保險、再保險、衍生品,也需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風險治理體系、以及證券化等資本市場機制實現風險分攤。現代社會的風險治理需要思想的變革,不應隻是防災止損的手段,也是政府和經濟部門提高經濟韌性、實現價值創造的重要路徑,通過多主體共擔風險,實現社會資源優化配置。

朱建明(左)、馮潤桓(右)發言
與會學科代表在本次研讨會上達成共識,将依托讨論内容,系統梳理各學科在風險科學領域各自側重的核心理念與研究路徑,共同為不同背景的學者提供降低跨學科學習門檻、展示多元化視角的研究成果。與會學者表示全面支持将Risk Sciences期刊打造成風險科學研究思想碰撞、多學科理論與實踐交融的國際學術平台。
供稿: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中國保險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
編輯:張曉雪
審核:衛敏麗